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曹丕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曹操視野下的儲嗣候選人共有四位:曹昂、曹沖、曹丕、曹植。在曹操心中,最有可能成為太子者至少有兩位,曹昂和曹沖。身為曹操次子的曹丕則被曹操排在末位,若是沒有那一份「天之不幸」,曹丕則不可能成為太子,那曹丕能夠成為太子真的只是天意嗎?
曹昂遭難
曹操早年,三國亂世,戰火紛飛,狼煙四起。曹操為了培養自己的繼位人,在諸子很小的時候便教他們防身之術,曹丕於6歲時便學會射箭,8歲時學會騎馬,10歲起則跟隨其父曹操南征北戰,可以說,曹丕的童年是在馬背上、金戈中度過的,若是不出意外,曹丕將來最高職位是大將軍,但是出了這麼一場意外。
曹昂是曹操正室劉夫人所生嫡長子,在嫡長子世襲的環境下,曹昂毫無意外將成為太子,成為曹操的繼位人,或是造化弄人,或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曹昂總是沒躲過這關。
建安二年(197年),曹昂、曹丕隨曹操南征張繡,張繡不敵,只好投降。曹操接受張繡的投降後,聽說鄒夫人氣質絕佳,又強行納了張濟的遺孀鄒夫人。張濟是張繡的舅舅,曹操此舉使張繡羞怒萬分,因此便對曹操心懷怨恨。
「太祖聞其不悅,密有殺繡之計。計漏,繡掩襲太祖。」曹操得知張繡心有怨恨,恐日後成為心頭之禍,便設計準備將張繡秘密殺掉。誰知計劃敗類,張繡帶兵襲擊了曹操,將曹操擊敗。
為了給曹操製造逃生的機會,近身侍衛典韋堵住寨門負責斷後阻敵,曹昂與曹丕則殊死力戰,最終,典韋、曹昂戰死宛城,而年僅十歲的曹丕卻乘馬逃脫。
據《魏略》記載,曹丕篡漢登基後,曾當眾在在朝臣面前說:「孝廉長兄,自然應當繼承這個位置。如果倉舒還在的話,我也當不了這個皇帝」。曹丕於221年追封曹昂謚號豐悼公,又於224年進一步追封為曹昂為豐悼王。由此可見,曹昂的不幸造就了曹丕的大幸。
曹沖早夭
曹昂死後,曹操曾欲傳位其庶弟曹沖。曹沖是一個天生的神童,這一點,早在我們幼兒時,通過「曹沖稱象」就有所瞭解,曹沖的智力在五六歲時就「有若成人」,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並且曹沖天性仁厚愛人,常常為不小心犯了過失的人設法解免,「賴以濟宥者,前後數十」。為此,曹沖深得曹操的寵愛,曹沖也成為曹操立儲的首位人選。
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在曹衝勢不可擋的發育期間,他卻在13歲那年突然患病夭折。有人歡喜則就會有人憂慮,曹操悲痛,曹丕內心或會竊喜不已。畢竟在他立儲的道路上,那個最有力的競爭對手下了台。
曹沖死後,曹操曾對曹丕說:「曹沖之死是我的不幸,但卻是你的大幸。」幸從何來,可想而知。後來,曹丕也常對人說:「如若曹沖仍然健在,將沒有我的太子之位。」公元221年,曹丕追贈謚號給曹沖為鄧哀侯,又追加稱號為鄧公。公元232年,再次加封給曹沖謚號為鄧哀王。由此可見,曹沖之死,對曹丕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
曹沖早夭,不僅在立儲的道路上為曹丕騰了路,順帶的,還為曹丕解決掉了一個「日後大患」。
除了神童曹沖,還有一個荊州神童周不疑。周不疑曾去過許都,並和曹沖關係極好,曹操看見兩人也甚是歡心。但一切關係都建立在曹沖還活在世上的前提下,當曹沖一死,周不疑的身份地位環境立即發生了轉變。
《零陵先賢傳》曾有記載:「曹操攻柳城不下,圖畫形勢,為難計策,周不疑進十計,攻城即下也。」這一年,周不疑十六歲。這一年周不疑的軍事才能令曹操震撼不已。曹沖死後,曹操十分忌憚周不疑的聰明才智,又因無人可制約他,便欲將他除掉。
曹丕還不以為然,曾上諫留下周不疑,結果等來的卻是曹操的怒斥:「如果是曹衝到還罷了,周不疑不是你這樣的人玩得轉的」(「此人非汝所能駕御也。」)。於是,天之驕子周不疑就這樣斷送了自己的生命。與此同時,曹丕成長的道路上也少了一份勁敵。
曹丕曹植奪嫡之爭
曹沖死後,有實質意義競爭儲嗣候選人的就只有曹丕、曹植二人了。曹丕與曹植同父同母,曹植以風流文采而展露頭角,深受曹操喜愛,於是發生了曹丕、曹植的立儲之爭。曹操又在立儲之事上狐疑不決,下屬們受他的影響,漸漸形成了擁護曹植、曹丕的兩個集團。
擁護曹丕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司馬懿、賈詡、崔琰、陳群等人;擁護曹植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丁儀、楊修、孔桂、楊俊、賈逵等人。他們各自結為黨羽,設計謀,造輿論,爾虞我詐,互相傾軋。在這場立儲之爭上,曹植實際上最開始是佔據優勢的。
擁護曹植的主要人物中有位出身東漢名門「弘農楊氏」的楊修。他是一個智謀過人的奇士,且文筆恢弘,曾寫過一篇針對曹操的《討賊械文》,將曹操數落的體無完膚。但現在楊修身為曹操主簿,消息尤其靈通,對曹植十分有利。
在楊修的出謀劃策之下,曹植在這場奪嫡之爭中佔得上風,多次有機會成為太子。或是因為曹植風流的詩人風骨,亦或是曹植無法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漸漸「迷失自我」,行為人性,不注重節制自身,甚至醉酒闖入司馬門,終於招致曹操的不滿。
這一刻,給了曹丕重生之機。建安二十二年,曹丕運用各種計謀,在司馬懿、吳質等大臣的幫助下,終於在奪嫡之爭中戰勝了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
從表面上看,曹丕能夠成為太子,無非是運氣好了一些,機會把握準了些,好像並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才能。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曹丕之所以能夠成為太子,除了以上所述原因不可少之外,還有一些更深層次的緣由。
士人的重要性
1、士人的擴大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勢力極具龐大。此時的儒家從齊魯地區的一個小地方逐漸走進世界,成為中國古代主流思想。也就是說,儒家士人在漢武帝之後才有了初步的話語權。這一部分士人有一個明顯的特徵:看不起宦官和評議。
舉一個看不起宦官的明顯實例,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即使曹騰服侍了四代皇帝,名望頗高,甚至在漢恆帝時期被封為費亭侯,曹操依然被士子們鄙視為「閹患之後」。
曹操在東漢末年,「挾天子以令諸侯」征討四方,司馬家族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曹操多次「請他出山」,協助自己「匡扶漢室」。然而,司馬懿鄙夷曹操出身「贅閹遺丑」,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
評議。顧名思義是指請一個天下名仕給自己一個評價,曹操也做過這種事。曹操少年時,任性好俠,對軍事兵法表現出濃厚興趣。他曾舉孝廉任職,由於剛正不阿,得罪了人賦閒在家。於是,他請來名仕許劭給自己做了評議: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2、士人的發展
士人的發展主要時期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之時。
當時,儒家學派剛剛走出齊魯大地,在歷史的各個角落遍地生花。天下出現了各種流派、各種名仕漫天紛飛,他們或有名望,或是氏族,又或既有名望又是氏族。但更多的是像諸葛亮般:「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人。
不知變通的人如四世三公的袁紹、袁術、劉表、韓遂先後被滅,只剩下曹魏、蜀漢、東吳。他們得以三足鼎立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他們及時變通。曹操、劉備等人已經不再按照世襲任人,而是任人唯賢。有才能有名望有能力的儒家士子得以大展宏圖,所以我們經常在《三國誌》中看到這樣的話:「曹操或劉備聞某地有一名仕,便請之出山。」儒家學派在此時得以充分發展。
3、發展至巔峰
到魏晉時期,這些士人發展為士族,儒家士人才發展至巔峰。在東晉有一句人盡皆知的話:「王與馬,共天下」。王指的就是以王導為代表的琅琊王氏,馬指的則是司馬家族。這個時期,士族權力擴大,相伴而來的是皇權的衰落。
4、士人扮演的角色
士人在曹操、曹丕執政時期正屬於發展時期,並且這個勢頭勢不可擋。曹丕深知,倘若自己要成為太子,實現野心,士人的幫助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曹丕對支持他的士人態度是極其好的,對於自己看上的士人他更是委身而求之。
目的只有一個,既然是天下大勢,既然它勢不可擋,那就索性不擋,並且牢牢抓住它,讓它成為自己的力量。如何成為自己的力量呢?那就是利用士人「出人頭地」的心理,給他們職位,並且自己通過他們獲得聲望、地位,以得到更多士人讀書人的支持。
在士人最大的舞台上,得到了士人基本等同於得到了天下。
曹丕的智慧
曹丕篡位稱帝后,所作所為並不是減除所有士人,即使他知道這些士人對日後皇權會造成很大威脅。所以,曹丕做的是:適當加強皇權。
他一開始就從內部權利制衡中著手,迅速做出反應。他籠絡和扶植自己的儒家士人勢力,重新分配在權利蛋糕上的佔有份額,同時打擊排除異己勢力。這樣一來,即使士人發展過快過大,但很大一部分程度上都是自己的勢力,也就不足以為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