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三國歷史的人都應該知道為了爭奪荊州,魏蜀吳三方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開始的時候是劉備最先控制的荊州的使用權,但是孫權趁關羽北伐之機,派呂蒙偷襲荊州等地。後來,劉備集結了全國的精銳部隊,準備奪回荊州,但是沒想到蜀漢的家底被劉備輸的精光。事實上,對於孫權來說東吳集團的防守策略是最困難的。無論從什麼角度看,孫權都必須掌握荊州的主動權。這是為什麼呢?今天三國網就來聊聊孫權當年為什麼非要破壞與蜀國的聯盟對荊州發動進攻?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蜀漢和東吳有著完全不同的戰略規劃。蜀漢的戰略計劃是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我想大家都知道,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了三足鼎立的戰略目標,首先就是拿下荊州和益州,從而兩面夾擊曹操的軍隊。事實上,在諸葛亮為劉備制定集團發展戰略之前,魯肅就已經為孫權設計了東吳的戰略規劃。
魯肅建議東吳應盡一切努力向西發展,佔領荊州、益州,實現北南對抗。在東吳集團中,周瑜、甘寧等人是兩分世界的支持者。魯肅為東吳集團的發展設計了這樣一個方案。荊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對於魏、蜀、吳三個集團來說是輸不起的。劉備的漢中、劍閣關一線的防備做的非常到位,但是東線方面要做到防禦的就比較困難了,因為荊州和益州之間是沒有什麼天險存在的。
我們在中國古代史上,看到過很多次從湖北等地逆流而上對四川進行攻擊的案例。比如劉秀當年消滅公孫述的時候,和趙匡胤在對付後蜀的時候。那麼荊州對於蜀漢政權的意義就重要的,它不僅是一個天然的軍事屏障,也是劉備後期出兵北伐曹操的有利位置。荊州對蜀漢政權的重要是顯而易見的,那麼它對東吳方面也是相當重要的,甚至東吳更需要荊州這塊要地。東吳集團的防守壓力明顯高於蜀漢集團。由於東吳集團沒有任何要塞,它唯一能依靠的就是長江。魯肅將天下一分為二的初衷是依靠長江來保衛南方地區。然而,隨著劉備的崛起,東吳集團無法控制荊州地區,這便是東吳的一大隱患了。劉備只是一個暫時的盟友,一旦雙方反目成仇,後果不堪設想。因此,從周瑜到魯肅再到後期的呂蒙,東吳集團一直在試圖收復荊州地區。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東吳在不斷的擴張中。孫權借關羽北伐之機,派呂蒙攻佔荊州中南部,這時魯肅二分天下的計劃完成了一半。但荊州對劉備來說也很重要,在荊州失守之後,劉備便率領精銳部隊攻打東吳。東吳最不願意看到的情況出現了,因為荊州的關係,吳蜀關係破裂,北邊的曹操和西部的蜀漢政權現在都成了東吳的敵人,孫權便陷入了兩線作戰的死局之中。
於是孫權轉而投靠了曹操,也是為了安撫曹魏政權,從而能夠集中精力與劉備作戰。夷陵之戰後,蜀漢部隊的兵力是消耗的慘重的,當時,陸遜想進一步擴大戰果卻遭遇了曹丕的大舉南下。陸遜的計劃不得不被擱置了,最後曹丕的三次進攻均告失敗,反而促使蜀漢和吳國兩大集團重新結盟。
劉備在經歷夷陵的慘敗之後,不愧是一名久經沙場的老將,他迅速召集了戰敗的將軍,在白帝城地區建立了相對堅固的防線。雖然蜀國和吳國聯合起來對抗曹魏,但他們各自有自己的算盤。諸葛亮死後,東吳荊州駐軍準備想要發動戰爭,同樣東漢內亂的時候,蜀國部隊也是蠢蠢欲動,因為他們做夢都想奪回原本屬於蜀國的荊州要地。東吳集團控制荊州後,又出現了如何保衛荊州的問題,孫權這個人對大臣們是不信任的,所以在他稱帝之後本來打算親自帶兵去保護荊州的,但是因為淮南方面的局勢日漸緊張,孫權不得不返回建業。
我們知道淮南地區是除了荊州以外的東吳政權的核心地區。從南方政權方面分析,想要保護自己的領土,首先必須佔領淮南地區作為緩衝區,這是必要的戰略。其實不光是東吳集團,就連附近的一些政權也都能考慮到淮南等地的重要性。如果北方佔據淮南地區,南方政權唯一可以依賴的自然危險就是長江。
然而,在北方政權佔領淮南之後,它已經能夠訓練自己的水軍了。對於淮南地區的虎視眈眈,相比荊州的問題是同樣重要的,當時東吳多次進攻合肥,就是企圖完全佔領淮南。然而,東吳軍隊進攻這個城市的能力是如此之弱,以至於對淮南地區的幾次進攻都是以失敗告終的。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東吳的防禦是非常困難的,既要防止敵人順流而下,又要警惕敵人直接渡江攻擊建業。事實上,東吳集團的擔憂並非沒有必要。曹魏滅蜀漢後,被西晉政權所取代。後來,西晉進攻東吳的路線是從淮南和長江入海口進攻東吳。
北宋初期,趙匡胤也採取了同樣的策略,消滅了江南地區的南唐政權。到了南宋時期,南宋政權為保衛四川地區進行了畢生的鬥爭,也擔心遭到雙方的攻擊。蜀漢集團覆滅後,東吳集團已經輸掉了這場戰役,失敗只是時間問題。當然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如果東吳真的實現了二分天下的目標,那麼三國最後的結局還真的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