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堅持北伐真相:一心吃掉長安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亮堅持北伐真相:一心吃掉長安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魏國也不敢進攻蜀國。因為同年的五月,吳國派陸遜率兵大舉攻擊魏國,魏國早有提防,吃了點小虧,雙方作罷。

諸葛亮失去了割涼州的最佳時機,再也難於偷襲了。在這個最新的當前條件下,諸葛亮再次妙手出奇招,作出驚人之舉:連續攻擊魏國5次(演義作7次),並且胃口變大了,不再是只要關西涼州,而是關西涼州、關中長安全部都要吃掉!

這個選擇究竟好不好呢?一般說法都是:「勞而無功」、「諸葛亮不行」。

這種說法不正確。諸葛亮先前沒有搶到涼州,而現在居然涼州、長安都想要,那就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再傻的人也一定知道,這樣做根本就行不通!

但諸葛亮偏偏這樣做了,這就一定有他的道理。

魏國最強是甲,吳國其次為乙,蜀國最弱為丙。甲的目標始終是乙,所以不敢老是纏著丙打,否則,就有可能出現袁術那樣的速敗現象。因此,

魏國的優選策略:

無論是戰爭還是對峙,矛頭始終對準威脅最大的吳國。

2. 在對待蜀國的問題上,盡量以最低成本防守。

吳國的優選策略:

1. 無論是戰爭還是對峙,矛頭始終對準威脅最大的魏國。

2. 在對待蜀國的問題上,盡量拉攏,使其配合進攻。

蜀國的優選策略:

1. 站在吳國這邊,配合吳國共同攻擊魏國。

2. 當吳國得勢,就故意減輕壓力,使魏國有條件攻擊吳國。當魏國得勢,就有意施加壓力,使吳國有條件攻擊魏國。

3. 只有當甲乙雙方出現了大規模的火拚消耗,才是丙方蜀國真正的出手時機。

因此,魏國的主力基本上是積聚在關東,以抗東吳。派司馬懿防守關中、關西,就是非常明智的,司馬懿和諸葛亮同一類型的,甚至比諸葛亮還要謹慎,不會瞎打。這樣,用上一個善於精打細算的司馬懿,就可以最大限度的節約防守成本。

東部才是主戰場。西部的諸葛亮進攻司馬懿,是為了配合吳國皇帝。而司馬懿防守諸葛亮則是為了配合魏國皇帝。

在西部,諸葛強司馬弱,無論諸葛亮打司馬懿多少次,司馬懿都不敢還手,因為司馬懿不具備進攻的條件。所以,就算北伐N次也是安全的,不容易虧本。

於是,諸葛亮反覆地攻擊司馬懿,他什麼時候想打就什麼時候打。這個行動計劃,諸葛亮一直堅持到他去世,也沒有改變。為什麼?優選策略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就沒有必要改變,只有堅決地執行!

諸葛亮採用這一行動,可以預見的好處及壞處,按大小排序:

諸葛亮反覆施加壓力,就提供了吳國攻打魏國關東的條件。有可能導致吳魏雙方出現大規模火拚消耗的情況。這就是蜀國一統天下的最好機會。

2. 如果沒出現上述情況。諸葛亮反覆施加壓力,就提供了司馬懿勒索魏國皇帝的條件,司馬懿有充足的理由找皇帝要錢、要糧、要兵,增加防禦。有可能導致魏國分裂,形成曹、孫、劉、司馬,四國局面。對蜀國也非常有利。

3. 如果仍沒出現上述情況。諸葛亮反覆進攻,司馬懿只要稍有疏忽,就有可能丟失部分地盤,甚至是丟失涼州。(關中長安取不得)。對蜀國也是有利。

4. 如果仍沒出現上述情況。諸葛亮反覆進攻,也能消滅一些魏兵,因為進攻方佔優總是要多一些。

5. 如果仍沒出現上述情況。諸葛亮勞而無功,退回漢中,不至虧本。無大害。

諸葛亮如果不採用這一行動,則難於出現上述種種好處。

在三方博弈中,丙方攻擊甲方,他是不賣力的。賣力就不優選策略了。看起來諸葛亮很賣力的、一次又一次的攻擊甲方,好像關中、關西都要打,假的!其實是做做樣子,他是在用實際行動向乙方「鼓吹」,堅定乙方與甲方大火拚的信心!

看史料:

1) 228年,出祁山,馬稷在街亭被張郃所破,蜀軍退還。

2) 同年底,二次北伐,戰二十餘日未有勝負,糧盡而退。

3) 229年,第三次北伐,成功奪取了涼州的武都、陰平兩個郡。

4) 230年,四戰。魏軍企圖反客為主,進攻漢中,因陰雨路險而止。

5) 231年,五戰。諸葛亮出祁山攻司馬懿,司馬懿憑險堅守,做好防禦,拒不出戰。諸葛亮糧盡而退。

6) 234年,六戰。諸葛亮出斜谷攻魏,相峙百多日,司馬懿始終不出。諸葛亮送女人服巾給司馬懿,司馬懿依然不出。後諸葛亮病死。

七年打了這麼多次,基本上等於沒打。每一次都是氣勢洶洶而來,卻又恰到好處的停止了。第五戰中,司馬懿損失三千多人,這是歷次爭戰中的最大損失,而蜀方幾無,好像沒有誰犧牲。

可見,諸葛亮對司馬懿,並不像是在打仗,而是像演雙簧。

六次北伐,一直被認為諸葛亮失敗了。而認定標準則是「沒有消滅魏國」。這不對。因為北伐的最高預期本身就不是「消滅魏國」,也不可能達到這一標準。而只能是「促成吳魏火拚大消耗」或者是「促成魏國分裂」。

諸葛亮達到了預算中的較高預期:奪取了小半個涼州,殺掉張郃等將,分裂了魏國。促使司馬懿把魏國皇帝的權利掏走了一半。這些,都是在帶打不打的狀態下完成的,基本上是支付的最低成本了。

因此,諸葛亮六次北伐是很成功的。三方都是有損耗的,沒有產生受宜者,但是魏國卻成為最大的受害者,實力被嚴重分化削弱了。阿斗後來可以安穩地當30年皇帝,與諸葛亮的這一決策有著巨大的關係。

而許多同志見諸葛亮打了六七次也沒攻破魏國,就說諸葛亮不行。殊不知,此戰以「不勝」才是致勝之道,若「勝」,則必速敗也!

該不該進攻魏國,該什麼時候真正進攻魏國,取決於「吳魏火拚大消耗」這個條件何時出現,而不是先出手取長安滅魏國!否則,贏不了的!就是打贏了,也是幫孫權贏了!孫權不但不會感激你,還要拔刀相向!

因為這個條件在諸葛亮的有生之年一直沒有出現,所以諸葛亮就一直沒有發起真正的進攻。這是非常正確而明智的,是務實的策略,有利於繼續往下周旋。不要以為他沒拿下長安就不行,拿了才是真的不行。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