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因為仁義而成就蜀國,為何又會因為仁義而身死異鄉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劉備因為仁義而成就蜀國,為何又會因為仁義而身死異鄉呢?

劉備是個仁義之人,都說仁者無敵,但劉備卻沒能獲得這個天下,反而因為他的仁義而失敗,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因為仁義,成就蜀國

說到劉備的仁義,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要從桃園三結義開始。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東漢王朝危若累卵,朝廷在全國各地招募軍隊,鎮壓起義軍。劉備本是織席販履的一屆草民,偶然在涿州城遇到關羽、張飛兩人,因緣巧合之下,在桃園結義,共圖富貴!再接下來的鎮壓黃巾軍和討伐董卓的戰爭中,劉關張三兄弟初露頭角。

雖然在社會上有點小名氣,卻沒有真正的地盤發展勢力,三兄弟一直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先是在陶謙活著時幾次三番將徐州托付於劉備,可劉備寧死不從。在陶謙死後暫管徐州,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裡,誠摯貪官污吏,發展生產,讓徐州六郡的百姓過上安寧的生活。因此,深受徐州百姓愛戴,在曹操首次攻打徐州後,徐州鄉紳代表給曹操的萬民書中可見一斑。證明劉備確實是仁義之君,治理地方很有一套。

可惜好景不長,曹操第二次攻下徐州,劉備之身逃到袁紹大營,此後出現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相會等經典片段,又在袁紹兵敗後投靠荊州劉表,駐軍新野。劉表病重時,也將荊州托付劉備,劉備同樣以仁義之名婉拒了。在曹操南下赤壁之前,準備先把劉備滅了,結果劉備聽到消息,提前逃走了,問題是,新野的百姓也情願跟著劉備逃走,就出現了「劉玄德攜民渡江趙子龍單騎救主」這一段故事。劉備可以連妻兒都不要,也要帶著百姓一起逃離,也算得上仁義了。

在當時群雄割據時期,劉備靠其強大的感召力使得部下死心塌地為其打江山,也只有劉備集團軍能傳出「大戰長阪坡,千里走單騎,古城會」等佳話,而相比其他陣營,或多或少都有不少叛將,最為詫異的身為「大魏五子良將」的於禁最終竟然也背離了曹操,作者由衷的感歎一直處於弱勢的劉備竟能依靠他個人魅力始終牢牢地抓住了部將的心其內心強大可見一斑。同時,也是靠個人的魅力,贏得益州張松、法正等人的輔助,奪得益州,成為格局天下的三大勢力之一。

因為仁義,身死異鄉

水鏡先生云: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可劉備為什麼沒有得天下呢?因為劉備在幾個最關鍵的地方都沒有聽從二人的建議:

劉玄德攜民渡江之時,劉表新忘,劉琮不戰而降。諸葛亮建議劉備攻打襄陽,可是劉備不忍百姓塗炭,放棄了這個大好的機會。劉備剛剛進川,劉璋前來勞軍,龐統建議『劉備在營中當場把劉璋拿下,劉備不聽。龐士元獻上中下三策的時候,劉備為了所謂的仁義,不取上策,取了中策,給後來龐統之死埋下了禍根。關羽死後,劉備又為了仁義,不顧諸葛亮和趙雲等人的苦苦勸諫,舉傾國之兵罰吳,結果大敗而回,使剛剛建立的蜀國大傷元氣。後來劉備死後,諸葛六出祁山不過是盡人事而已,已經無力回天了。 縱觀劉備一生,可謂成也仁義,敗也仁義。

第一:荊州之爭

荊州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在赤壁之戰之前,由於劉備一直沒有自己的根據地,寄居在荊州劉表帳下,當時劉表病危,有一次,劉表召劉備議事,臨行前,諸葛亮勸諫劉備,若劉表欲將荊州托付於他,則不要拒絕,在諸葛亮看來,這是天賜良機,只要荊州可得,立足於此,北抗曹操、東防孫吳、西征益州則有了資本。議事之時,劉表果然欲將荊州托付劉備,但劉備認為劉表待他如兄弟,奪兄長之地為不仁不義,則拒絕了,諸葛亮只能搖頭歎息。

當然,歷史上劉表是否真的在病危之時托荊州於劉備還有待商榷,畢竟這只是演義裡的段子。但是劉備第二次錯失荊州則是歷史上實實在在存在的,在火燒博望坡和新野、退走樊城時,劉備攜十萬軍民輜重路過荊州,諸葛亮再次勸諫劉備攻打劉琮,則荊州可有,此時劉表已死,年幼的次子劉琮為主、蔡氏專權,內部人心浮動,外部曹操大兵壓境,加上荊州不少武將謀士參謀與劉備有舊,只要攻打,荊州唾手可得,但劉備又是一句「吾不忍也」再次拒絕。

這次錯失荊州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數萬人眾輜重為曹軍獲得,劉備丟妻棄子,帶著眾人輕裝逃往夏口安頓,直至赤壁之戰之後,在諸葛亮一系列謀略運作之下,從曹操和孫吳手中取南郡、「借」荊州。自此以後,荊州就成了蜀國和吳國之間的焦點,孫權遣使數次討荊州不得,有了後來的呂蒙計殺關羽,奪回荊州,孫劉聯盟終反目成仇,劉備的蜀國只能退居西南一角。所以說,如果劉備在赤壁之戰之前若聽信諸葛亮勸諫,早早取得荊州,則不至於在三國之勢、和孫劉聯盟中如此被動,因此筆者認為,赤壁之戰未能取得荊州,實為劉備戰略上的重大失誤。

第二:益州之爭

赤壁之戰後,孫劉兩家的矛盾就激化了。劉備決定暫借荊州養精蓄銳,魯肅覺的東吳不應該和劉備結仇,就決定把荊州借給了劉備,這樣也可以讓他抵擋一下曹操北方的部隊,東吳也可以程這個機會整頓一下軍馬,為以後的發展打基礎,這樣也可以安慰一下劉備,孫權同意了。

劉備借用人家的地方當然不是一個長期的事情,所以決定向益州發展,但是當時的益州實在劉璋的手裡,正好這個時候益州的劉璋派人讓劉備來益州,後來才知道,這是劉璋手底下的兩個謀士參謀建議的,一個是法正,一個是張松,這兩個謀士參謀早就看劉璋好日子不長了,所以私下裡決定找個可靠的主子來管理益州。法正來到了荊州之後,劉備好酒好肉的熱情招待,和他一起討論了一番自己對天下的規劃,倆個人談的特別的融洽。法正回到了益州之後,就和張松秘密的在私底下商議一番,決定把益州送給劉備。

劉備剛剛進川,劉璋前來勞軍,龐統建議『劉備在營中當場把劉璋拿下,劉備不聽。龐士元獻上中下三策的時候,劉備為了所謂的仁義,不取上策,取了中策,給後來龐統之死埋下了禍根。

第三:夷陵之戰

這是三國中一場著名的戰役,也是劉備一生最大的敗筆!交戰雙方就是蜀國和吳國,象徵著孫劉聯盟徹底破裂。當時吳國殺掉關羽奪回荊州之後,劉備預征東吳為二弟報仇並討回荊州,舉國之力征討東吳,諸葛亮等群臣苦苦勸諫此時非征討東吳之機,但劉備一意孤行,加上張飛也在此時被部下所殺投吳,更是堅定了劉備立即征討東吳的決心。

這場戰役的結果也是眾所周知,劉備大敗,重重的傷了蜀國的元氣,自此之後一蹶不振,直至蜀國滅國都只能偏安於西南一角,蜀國也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資本。劉備此戰之後,一直都沒能回成都,在永安病死,也許他自覺未聽群臣諫言無臉回成都吧。蜀國的國力經此一戰重挫之後,諸葛亮後來數次北伐欲拓展根據地也終生未果,所以說,夷陵之戰對蜀國歷史的影響是巨大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荊州之爭、益州之爭和夷陵之戰,三次劉備錯失良機,不聽諸葛亮及群臣諫言,實為劉備一生所犯的兩次重大的戰略性錯誤,致使他一生都未能完成匡扶漢室的願望。而三次錯失良機,均為劉備一生所標榜的仁義口號,正所謂成也仁義、敗也仁義!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