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孔明早年隱居在隆中,自己種地,閒來睡睡覺、看看書,興致來了還唱唱歌。他最喜歡唱的歌是《梁父吟》,據說歌詞是這樣的:"步出齊東門,遙望蕩陰裡。裡中有三墳,纍纍正相似。問是誰家墓,田強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這段歌詞說的是春秋時期齊國國相晏嬰以二個桃子殺掉三個勇士的故事。齊國有三個勇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這三個勇士仗著自己功勞甚大,勇猛無敵,一向非常傲慢,齊景公感到很難駕馭他們。晏嬰一向最懂禮貌,對他們趾高氣揚目中無人的態度當然也看不慣。所以很早就建議齊景公伺機除掉他們,免得成為後患。不久,機會來了。
魯昭公到齊國進行國事訪問,齊景公設宴款待他,魯國的叔孫、齊國的晏嬰以及三位勇士都參與了宴會。兩個國君談的很高興,吃得差不多了,齊景公便命人把自己後院裡最好的桃子摘來招待客人。那時候桃子還沒有完全成熟,所以只摘來六個桃子。問題來了:六個桃子齊景公一個,魯昭公一個,魯國的叔孫是客人,也一個。晏嬰是國相,也一個。這都沒問題,不過盤裡只剩下兩個桃子了,下邊的三個勇士,該給誰吃呢?晏嬰對國君耳語一番,便宣佈,誰的功勞大誰有桃子吃,你們三位勇士比一比看吧。
公孫接直接上來就拿桃,說我陪國君去打獵,第一次打死了一頭野牛,後來又打死一頭猛虎,救了國君。這樣可以吃桃吧。田開疆緊接著上來,說我曾率兵兩次打敗敵人,這樣的功勞可以吃桃吧。他也抓一個桃子在手裡。古冶子上來的時候,桃子已經沒了,他氣憤地說,當年國君渡河,一隻大黿扯住馬腿,把國君的車子往河裡拖,這時我跳到水底下,順在河流走了九里,逆著河走了一百多步,終於殺死大黿,左手抓住馬尾巴,右手提著大黿的頭,躍出水面。如果不是我,國君早就死了。所以,我的功勞最大,你們還是把桃子都還回來吧。
公孫接和田開疆聽了他的話,很是慚愧,說我們沒有你勇敢,卻恬不知恥地拿了桃子,如果這樣還活著,那還稱得上勇士嗎?於是便拔劍自刎了。古治子沒料到會這樣,他長歎一聲,說你們都死了,我一個還有什麼意思。他也自殺掉。就這樣,晏嬰用二個桃子就把齊國的三大勇士幹掉了,雖然晏嬰這一招很高明,不過這樣對待立下了一把功勞的三個勇士,手段未必有些不光彩。因此,諸葛亮的《梁父吟》才為他們叫屈,說是齊景公聽信了讒言,就把他們害死了。誰的讒言呢?當時是晏嬰。看來,諸葛亮對晏嬰的做法很不以為然。由此,張燧才說,諸葛亮《梁父吟》主要是諷刺晏嬰。人家三個勇士也不容易啊,作為國相應該好好安撫他們,讓他們為國效力,為齊景公效力,這是可能的而且相當可行。可惜晏嬰懶得做這種統戰工作,於是來個簡單的一刀切,就把他們幹掉了,讓齊國白白浪費了三個能在戰場上衝鋒陷陣的人才。
晏嬰其他方面做得也不好,梁丘據一味討好國君、擾亂朝政,他什麼都不說;陳恆收買人心,擴充自己的勢力,他什麼都不做;齊景公看大臣崔杼的老婆長的漂亮,便老去調戲人家。崔杼怒了,於是把景公殺掉,晏嬰除了趴在景公的屍體上哭一哭之外,還是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做。他唯一做得比較好的是個人生活上很簡樸,做國相好多年,還吃粗茶淡飯、穿破衣爛衫,住在鬧市區,房子又小又窄。國君看不下去了,給他翻修了房子,他還不願意,強烈請求改回去,說是不習慣。就是這樣的晏嬰,卻得到了一個賢相的好名聲,跟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的管仲齊名,經常被連稱"管、晏"。
所以,諸葛亮很看不上他,他平時經常自比管仲、樂毅,佩服的輔佐齊桓公稱霸的管仲和輔佐燕昭王打敗齊國的樂毅,而對晏嬰提到不提,道理就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