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恪為何要不聽勸阻,執意發動大軍北伐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恪為何要不聽勸阻,執意發動大軍北伐呢?

公元252年,司馬師發三路大軍伐吳,被諸葛恪在東興大提擊潰。然而諸葛恪此後開始驕狂,不聽勸阻,執意發動大軍北伐,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公元253年,東吳輔政大臣諸葛恪發動二十萬大軍北伐曹魏,但長期圍攻合肥新城而不克,在撤退途中又被魏軍追擊,遭遇慘敗。新城之戰是三國時期規模最大的北伐戰爭。

諸葛恪是蜀漢丞相諸葛亮兄長諸葛瑾的長子,富有才名,深得孫權重用。孫權臨終前,任命其為太傅,擔任幼帝孫亮的輔政大臣。諸葛恪掌權後,先後採取了幾項改革措施,短時間內就整頓了吏治,穩定了政局,又在東興大提擊潰曹魏伐吳大軍,聲望達到頂點。

這種情況下,本來就有些剛愎自用的諸葛恪更加自命不凡,想要建立蓋世功勳,竟執意傾全國之力北伐曹魏。但這次諸葛恪就沒那麼好運了,曹魏見招拆招,讓諸葛恪的每一步規劃都沒能起到預期效果,最終大敗而歸。

▲司馬孚劇照

被曹魏拆掉的第一招是聲東擊西。曹魏青州和徐州跟魏吳交界的淮南地區很近,一般淮南有戰事,曹魏都會從青、徐派兵。諸葛恪為大規模進軍淮南做準備,就先發水軍從走海路進攻青、徐,意在牽制這兩州的曹魏軍隊,使其不能增援淮南。

但這一計策被曹魏掌權的司馬師識破,當時航海技術並不高,海路進攻風險非常大,司馬師據此判斷,東吳只是聲東擊西,根本沒有大規模進攻青、徐的可能,所以並沒有大規模調動青州和徐州的兵馬。諸葛恪的策略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水軍最終也無功而返。

被曹魏拆掉的第二招,是對新城「圍城打援」。諸葛恪沒有大規模攻打曹魏的淮南地盤,只是將全部大軍用來圍攻合肥的新城,他的如意算盤是,曹魏必定發兵救援新城,到時候他以逸待勞,分兵攻打前來救援的魏軍。

▲司馬師(208年~255年3月23日)

但曹魏主帥司馬孚可不是吃素的,他雖然受命率二十萬大軍抗擊吳軍,卻在壽春停滯不前。司馬孚認為,諸葛恪圍攻新城,就是為了招引魏軍前去作戰。如果不理睬他,而新城也攻不下來,吳軍的士氣就會大受影響,說不定會自動撤退,到時候再進攻,豈不是事半功倍?所以司馬孚嚴禁手下出戰,將士們幾番請戰,都被他喝止。

諸葛恪等不來救援的魏軍,只好全力攻打新城。新城的曹魏守軍只有四千人,主帥是牙門將張特。以四千對二十萬,結果可想而知,眼看城池將破,張特心生一計。

他派使者來到吳軍營中,說新城肯定守不住了,我也無心再戰。但按照魏國規定,被圍攻時,如果超過一百天還沒有援軍趕到,雖然投降,家屬也不會被治罪。而現在吳軍已經圍城九十多天了,就不要再打了,等過了百日,我就率眾來降。為增加可信度,張特還讓使者把自己的印信押在吳軍大營。諸葛恪信以為真,為表大度,不僅沒要張特的印信,還下令停止進攻。

▲諸葛恪(203年~253年)

而張特卻趁著吳軍停止進攻的間隙,連夜拆除城內房屋,用這些材料修補了城池的缺口,然後對吳軍說,我只有戰鬥而死,決不投降!諸葛恪大怒,下令加緊攻城,但因為城池已經加固,一時半會兒無法攻破。而此時天氣非常炎熱,吳軍已經疲憊不堪,還飲用了不乾淨的水,很多人都病倒了。

誠如司馬孚所料,吳軍士氣非常低落,很多人都不想再打了,紛紛向諸葛恪進言,請求撤兵。諸葛恪起初抹不開面子,訓斥了要求撤兵的將領。但他終究找不到破解當前局面的方法,最後不得不撤。受傷生病的士卒相互攙扶著敗退,司馬孚命揚州刺史文欽率軍追擊,吳軍折損上萬人。

此戰之後,諸葛恪個人聲望遭遇嚴重滑坡,政敵孫峻趁機與小皇帝孫亮連手,在朝堂中設下埋伏,將其殺害。威名卓著的一代權臣諸葛恪就此隕落,東吳開始進入孫峻、孫綝兄弟專權的時代。

▲孫綝(chēn)(231年-259年1月18日 )

後果

諸葛恪被殺:公元253年,因為執意發動新城之戰,並且遭遇慘敗,東吳太傅諸葛恪的聲望遭遇嚴重滑坡,被政敵孫峻殺死。

因為此戰是三國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北伐戰爭,曹魏的應對可圈可點。而曹魏此時掌權的是司馬家的第二代,即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靠此戰的聲望,司馬師專權的政治形勢穩定下來,司馬家又朝著篡魏的方向前進了一大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