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瞭解白帝城托孤,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很多人都認為白帝城托孤一事,說明劉備很厚道很看重諸葛,甚至有把江山拱手相讓的想法;而諸葛亮呢則很講道義,只想給劉家挑大樑,當一輩子大管家,事實真的如此嗎?呵呵,在本人看,未必!
我們來看看史書上的說法:劉備:"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劉備:「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沒看出問題來?好我來給諸位分析一下:
第一,說這番話的時候還有一個人也在,那個人就是李嚴。同是托孤大臣,諸葛亮接收的職務是,封武鄉侯開府治事,再接任益州牧,關鍵一點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而李嚴呢?中都護,統內外軍事。這下明白了吧?劉備雖然說幼子可以擁立就立,立不起來你孔明就自己來,可是最重要的軍權卻給了李嚴。這就相當於,老劉派著諸葛的肩膀說,你辦事我放心,不過,這個位置還是要讓別人去幹,你就安心做你的吧。
第二,劉備話裡是有話的,他拿諸葛亮和曹丕做比較不是隨便拍腦門想出來的。曹丕是什麼人,在劉備看來那是篡位的盜國者。而且當時代能夠拿來喻做輔佐君主的榜樣並不少,例如:太公望、蕭何,哪怕比霍光也要好於比曹丕。這就相當於有人對你說:你的能力可比汪精衛強十倍不止。你是什麼感覺。隨後劉備說出了他想說的話,你是個能安國的人啊,而且我看你最後還是個成「大事」的人。那麼我兒子要是成器你就保他,要是不成,你就成你的「大事」好了。正史裡的劉備可不是簡單人物,論看人應該說三國難出其二,早在三顧(這裡的三是虛數,應該遠不止三次)之時,劉備就曉得諸葛亮的野心極大,這樣的人可用,但必須謹慎。所以在劉備死前,諸葛亮雖然位至丞相,但始終都沒有掌握過兵權,事實上劉備希望自己死後,也不讓他拿到兵權。但是劉備明白,諸葛亮不好對付,除了自己外用別人來制約諸葛他是不放心的,於是他決定最後試一下諸葛的反應,同時旁敲側擊的告訴李嚴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可惜從後來看,李嚴才確實是個老實人,一點沒明白老領導的意圖。
有人說了,既然懷疑,那直接把諸葛亮放逐甚至殺掉不就得了嗎?事情還真沒這麼簡單。要知道,劉備勢力裡的派別組成非常複雜,但最可怕的是益州本土士族勢力,如果沒有一個強勢的人物來制約他們,估計老劉家後人早晚是要被踢出益州的,所以劉備必須保留一個很好很強大的非益州人士來幫自己保住這份家產,而在徐州派和荊州派裡,真能拿出來撐局面的,當時也就只剩下諸葛亮一個人了。於是劉備面對了一個兩難問題:用諸葛亮怕他自立,不用他怕益州派鬧事,最終他決定用諸葛,但是要預先打好防疫針,一方面敲山震虎看諸葛的反應,不成還是要殺;一方面安插下人以防不測。這下問題論到諸葛亮了,他的回答直接關係到生死:如果諸葛亮說,你說的太好了,我早就想把你兒子廢了,自己當皇帝,那他估計會死在劉備前面。反過來,如果諸葛亮說:我從來沒有這個想法,你千萬別有疑心,把兒子交給我,你就放心吧,我早晚幫你兒子打下北方完成大業,那他也一定比劉備先見閻王,因為這種話劉備打死也不信。於是,我們就看到了最合理的答話——
第三,「股肱」二字讓大家皆大歡喜很多人把股肱之臣理解為,國家支柱,皇帝之下,總攬軍政的權臣。其實這種理解是錯誤的,因為股肱之臣的意思絕對不是「輔佐帝王的重臣」,而是「保護城壘(京師)的將官」。而真正「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式的權臣是被稱為「腹心之臣」的。諸葛亮的意思是,我絕對沒有敢造次的想法,我不過就是你們劉家的四肢,我存在的意義就是幫你守住眼前這份產業,替你守土護城,僅此而已。OK,劉備要的就是這句話,他明白以他那點家底別說曹魏,連東吳都打不下來,只要能守住那一畝三分地就可以念阿彌陀佛了,而如果僅僅是守土的話,諸葛再能耐也沒希望在益州反客為主,反而因為有諸葛在,益州本土的士族也能消停的多,這樣他兒子,甚至兒子的兒子……也就沒什麼可擔心的了。事實上,諸葛亮並沒有實現他的承諾,劉備死後不久,他就借南征奪走了李嚴的兵權,並命令李嚴駐守白帝,遠離成都的政治核心,南征後為了長期控制兵權,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發動幾乎完全沒有勝利可能的北伐,最終耗空了這個蜀漢。而且劉備的兒子也徹底當了一回獻帝第二。當然諸葛亮這麼做,也並非是他多陰險,因為不這樣,他就只有死路一條,這是不得已而為之。所以說,白帝城托孤,絕對不是一次仁義與道義的握手,而是一次厚黑對厚黑的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