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孫權贏了,為什麼還率先向劉備求和?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夷陵之戰孫權贏了,為什麼還率先向劉備求和?

夷陵之戰孫權贏了,為什麼還率先向劉備求和?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三國網小編一起看下去。

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夷陵之戰和赤壁之戰、官渡之戰並稱為「三大戰役」。對於這三大戰役,都有一個共同點:也即對當時諸侯的力量對比和歷史進程起到了重要乃至於轉折性質的影響。比如赤壁之戰,就為三國鼎立的競爭格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就夷陵之戰,則為之後的蜀吳再次聯盟奠定了基礎。值得注意的是,在夷陵之戰後,明明是孫權一方獲得了勝利,為什麼還要率先向劉備求和嗎?不是應該敗者向勝者求和嗎?

首先,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雖然大部分情況下,是失敗的一方向勝利的一方求和,但是,也不乏勝者主動求和的情況。比如對於宋朝這個朝代,在與遼國、西夏、金國的交戰中也取得過多次勝利,但是宋朝卻主動派遣使臣求和,甚至納貢賠錢。回到今天要說的夷陵之戰,雖然陸遜火燒了劉備的大軍,但是,此戰過後,蜀漢依然還有一戰之力。《三國誌·先主傳》記載:「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

由此,對於當時的劉備來說,正在聚攏散落的士兵,收拾戰船,有望和東吳再次展開戰鬥。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劉備一生經歷大小戰役無數,雖然多次失敗,好多次甚至丟盔棄甲,如若喪家之犬。但是,劉備每一次都能站起來,最終佔據荊州和益州,和孫權、曹操三足鼎立。與此同時,當時的蜀漢文有諸葛亮,武有趙雲、魏延等,這對於東吳來說依然是不小地威懾。而這,成為孫權主動求和的重要基礎。

同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對於陸遜來說,雖然大破劉備的大軍,不過己方也受到了不小地的損失。更為關鍵的是,在東吳的後方,曹丕正在虎視眈眈。雖然聯合圍攻關羽上,魏國和東吳迎來了一段「蜜月期」。但是,在關羽被殺後,曹丕希望東吳稱臣,並且要孫權派自己的兒子去魏國當人質。由此,因為不可調和的矛盾,曹魏和東吳已經處在了戰爭的邊緣上了。三國時期,曹魏開國之君魏文帝曹丕曾於任內的222-223年、224年和225年三次進攻東吳。

最後,夷陵之戰後,東吳守住了荊州,而蜀漢受到重創,元氣大傷。此戰兩國實力都受到影響,為雙方日後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礎。三國三國,之所以有意思就在於,是三方博弈,而不是簡單的敵我雙方博弈。既然是三方博弈,那麼當其中一方比較強勢,擊敗了一方,另外一方就會有所動作。所以,孫權主動向劉備、諸葛亮求和,也是希望可以聯合蜀漢對抗勢力更為強大的魏國,以此保持三國的平衡。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