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劉備和諸葛亮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相信大家,對劉備應該很熟悉,他建立起來了蜀漢的政權,劉備在用人方面也很有技巧,也都聽過三顧茅廬的典故吧,但是具體是什麼樣的呢?
劉備善於團結各類人才,有特殊的凝聚力。史載劉備年輕時即肚量很大,「喜怒不形於色」, 「善下人」。對於劉備,後世常用「高祖之風,英雄之器」來形容他。
劉備的寬仁在東漢末年諸強皆以暴虐之資示人的風氣中是獨樹一幟的,也因此感召大批英才來至麾下,這才有在群雄並起之時得以施展機謀保存自己伺機壯大的基礎,進而攻城略地,建立帝王基業。
無論被同時代的人稱為「英雄」還是「梟雄」,劉備的文韜武略都是值得欽佩的。在講究門第等級的封建時代中國,劉備具有的皇室血統,以漢獻帝劉協的「皇叔」自居的身份,顯然是天下大亂,群雄競爭過程中的絕對優勢。
實際上,漢朝皇帝的子孫繁衍不止,皇族後代熙熙攘攘。但在東漢之末,如同劉備那樣,能夠開闢三足鼎立格局,據蜀地稱帝者,僅劉備一人而已。
因此,就要思考一個問題,為何唯獨劉備可以特立獨行,成就帝業?這就不得不對劉備的性格因素做出探討,這就是劉備具有的大海般寬廣的包容心,能夠真誠的禮賢下士,廣攬人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軍南征,劉備正在荊州刺史劉表的門下,受劉表的委託擔任看守新野的任務。在大戰爆發之前,劉備一門心思地招募周圍的人才。
有一天劉備問襄陽的司馬徽,「當代最出色的才士是誰呢?」, 司馬徽回答說:「是知曉世間道理的俊傑。這裡有伏龍與鳳雛兩位俊傑。他們的名字是諸葛亮和龐士元。」
徐庶為求賢若渴的劉備推舉在南陽躬耕隴畝,自比春秋戰國政治家或軍事家的管仲、樂毅的年輕的諸葛亮,「我的朋友當中有個叫諸葛亮的,他就像水中臥龍一樣,您是否要見他一面呢?」
聽了徐庶的話,劉備說一定要會見諸葛孔明,問如何才能帶他來見自己,徐庶則說「我無法帶他來到這裡,如想見這種人物,必須要將軍親自去拜訪」。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邪人。諸葛亮所居住的草屋離劉備駐守的新野有75公里遠。劉備親自去拜訪諸葛亮。第一次諸葛亮出門不在家,第二次諸葛亮出遊還未歸來,第三次才見到了諸葛亮。這次諸葛亮雖在家,但在草堂睡午覺,直到他醒了之後劉備方才見到。
劉備稱招諸葛亮加入到自己旗下,可算是他人生中做的最具意義的舉動。得到孔明後,劉備集團具備了完備的帝業戰略和路線圖,開始南聯孫權,北據曹操,得荊州,占益州,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
在這之前,劉備與關羽、張飛等雖然寢則同床,恩同兄弟。這個用江湖義氣連接而成的俠義集團缺乏遠大目標,處於被邊緣化的被動局面,在群雄角逐中勉強支撐局面,難成大事。
在劉備啟用諸葛亮之前,實力有限,在群雄爭鬥的漩渦中,飄搖不定,幾無立足之地。劉備得到諸葛孔明,是他走向帝王寶座過程中的關鍵的歷史拐點。
在某種意義上說,群雄爭天下首先是人才的競爭,誰能聚攏文臣濟濟,武將如雲的人才集團,誰就能穩操勝券。要做到這一點,需要集團的主公們的胸懷、眼光等必定性,也需要巧遇人才的偶然性。劉備得孔明,自感如魚得水。
從此,他與諸葛亮形成君臣一體,君待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命運組合體,同患難,取天下。實際上,三國時代魏國曹操與荀彧,吳國孫權與魯肅就是相似的例子,只是因三顧茅廬,使劉備與諸葛孔明更為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