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由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曹操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著往下看吧。
在漢末三國時期,曹家、劉家和孫家作為三國的皇室,皆是風光一時,而在這段歷史中,筆者也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曹操、曹丕和曹叡祖孫三代的原配夫人皆是淒涼而終,難道這種事還形成傳統了?
曹操的原配丁夫人,曹丕的原配任夫人,曹叡的原配虞王妃都因為各種原因被夫君所遣,這讓人不禁奇怪,為何他們祖孫三代會形成如此特殊的「傳統」,是因愛生恨,還是色衰愛弛,亦或者別的原因呢?
孟德丁夫人。敢於主動離婚的奇女子
曹孟德的原配姓丁,是曹操在老家譙縣迎娶的,聯繫曹操的母親就姓丁,這位丁夫人極有可能是曹操的表姐妹,二人當屬青梅竹馬的關係,丁家在當地也屬於望族,她對出身倡家的妾室卞夫人十分苛刻,連帶對卞夫人的兒子也不好,但這並不是曹操想要休棄她的原因,真正讓夫妻二人反目的是因為孩子。
初,丁夫人既為嫡,加有子修,丁視後母子不足。—《魏略》
丁夫人本人是沒有孩子的,不過她收養了早逝的妾室劉夫人之子,也就是曹操的長子曹昂,曹昂雖然是庶出,但是嫡妻無子,自然當立庶長子,何況還是丁夫人撫養他,曹操對大兒子是非常重視的,而曹昂也十分爭氣,20歲舉孝廉,隨後就跟著父親征戰,可正如《三國演義》中所說,歷史上的曹昂的確死在了宛城之戰。
遂哭泣無節。太祖忿之,遣歸家,欲其意折。—《魏略》
曹昂之死是曹操和丁夫人夫妻決裂的直接原因。曹昂離世後,丁夫人悲痛萬分,好不容易養大的兒子就這麼去了,連個孩子都沒有留下,她的悲傷當然可以理解。曹操作為父親,他的情感自然更為含蓄,繁重的事務讓他不能把對兒子離去的悲傷時時掛在臉上,可是丁夫人看到丈夫這個樣子,十分憤怒,她認為曹操對兒子的離世一點都不悲傷,愈發哭鬧不止,曹操也在氣頭上,就把丁夫人趕回了娘家,想讓她反思反思。
從曹操的角度來看,他當然是悲傷的,但是他絕不能輕易表現出來,在他的心中,丁氏是自己的正妻,理應理解自己、撫慰自己,而不是一味地埋怨自己,更不該這樣哭鬧,所以才把丁夫人趕走。但是此事丁夫人又有何錯呢?她只是一個女人,她唯一的依靠離去了,而丈夫還有一大堆兒子,他們夫妻二人雖然都為曹昂之死悲傷,但終究是不相通的。
太祖到,撫其背曰:「顧我共載歸乎!」夫人不顧,又不應。太祖卻行,立於戶外,復云:「得無尚可邪!」遂不應,太祖曰:「真訣矣。」遂與絕。—《魏略》
不過,曹操氣消了也就理解了妻子,畢竟多年感情,他也不想和妻子就這樣恩斷義絕,就主動低頭去了丁家,丁夫人在織布,連看到不看丈夫,曹操撫摸她的後背說「跟我一起坐車回家吧」,丁夫人不回答就光織布,曹操見此,知道了妻子的心意,打算離開,走到門口時,他還是忍不住問「真的不行了嗎?」丁夫人還是不回應。就此,二人正式離婚。
二人離婚後,曹操立卞夫人為正妻,卞氏不計前嫌,經常給丁夫人送錢送物,相見時依舊以丁夫人為尊,自己坐在下位,這讓原本苛待卞氏母子的丁夫人十分過意不去,丁夫人去世後,卞氏請求丈夫好好安葬丁氏,曹操同意了,在這位英雄臨死前還在感慨,「如果真的有靈魂,我死後見到子修,他問我母親在哪,我該怎麼回答啊?」
可見,曹操與丁夫人的分離並不是因為二人感情真的不好,也並非曹操有新寵而忘舊人,而是因為父親和母親對兒子之死的悲傷不能相通,曹操明白自己確實過分了,他不該把原本就十分悲傷的妻子趕回娘家,可當他想要挽回的時候,丁夫人的決絕最終讓二人徹底分開了。
子桓任夫人。甄夫人的勸諫和重蹈覆轍
如果說曹操與原配的離異最終是因為丁夫人的決絕,那麼曹丕原配任夫人的被棄就主要取決於曹丕的心意了。
提起曹丕的妻妾,筆者最先想到的就是甄氏和郭女王,許多涉及三國的影視作品和小說都提到過這二人的恩怨糾葛,這也讓不少人以為甄氏就是曹丕的結髮妻子,其實不然,甄氏是曹操攻佔冀州後,曹丕所納的妾室,甄夫人原本是袁紹之子袁熙的妻子,因為美貌被曹丕看上,才有了後來的故事。
其後帝欲遣任氏,後請於帝曰:「任既鄉黨名族,德、色,妾等不及也,如何遣之?」帝曰:「任性狷急不婉順,前後忿吾非一,是以遣之耳。」後流涕固請曰:「妾受敬遇之恩,眾人所知,必謂任之出,是妾之由。上懼有見私之譏,下受專寵之罪,願重留意!」帝不聽,遂出之。—《魏略》
曹丕的元妻任夫人出身當地大族,據甄夫人所說,其德行和容色皆在其上,這是十分高的評價,因為根據歷史記載,甄氏的容色足以讓她位列漢末三大美人,德行也得到了婆婆卞夫人的深切認可,她如此評價任夫人或有自謙和誇張之嫌,但至少任夫人也不會太差。
曹丕認為任夫人性格強勢狷狂,對自己早有怨言,故而才要與之離異。可是這種細枝末節外人豈會知曉,故而甄夫人擔心外界和公婆會認為是因為丈夫過於寵愛自己才會與正妻離異,這並非杞人憂天,她再三請求曹丕慎重考慮,可是曹丕還是固執己見,與任夫人離異。
曹丕休妻後,甄夫人是否被提升為正妻,史書上並未明言,她萬萬沒想到的是,她當初的擔心落到了自己身上,曹丕即位稱王和稱帝建國後對甄夫人不管不問,只是把她安置於鄴城,而曹丕自己則與郭氏等人在洛陽享受著帝王、嬪御的尊榮,曹丕對郭氏等人十分寵愛,自然對年華老去的甄夫人沒有什麼興趣了,飽受冷落的甄夫人想起當年自己勸說丈夫的話,不知心裡是何滋味,或許是怨恨和不甘,故而說了幾句怨言,傳到曹丕耳中,他竟然直接賜死了甄氏,一代佳人就此香消玉殞。
太子即王位,後(郭氏)為夫人,及踐阼,為貴嬪。甄後之死,由後之寵也。—《三國誌后妃傳》
其實仔細想想,甄夫人與任夫人何其相似,任夫人為何會怨懟曹丕,難道不正是因為曹丕過度寵愛甄氏?甄氏在勸說丈夫時就是看清了這一點,只是她可能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會重蹈覆轍。
元仲虞王妃。有其父必有其子
曹叡是曹丕與甄夫人之子,也是曹丕的長子,甄夫人去世後,曹丕因母罪被降為平原侯,然而他沒有沉淪,而是以德行禮待眾人,曹丕最終還是復了他平原王之位,並把他交給了郭氏撫養,因為郭氏已經被立為皇后,而曹叡也對嫡母十分孝順,郭皇后自然也感受到了做母親的幸福,對曹叡視如己出,曹叡的儲君地位逐漸也就穩固了下來。
初,明帝為王,始納河內虞氏為妃,帝即位,虞氏不得立為後,太皇卞太后慰勉焉。虞氏曰:"曹氏自好立賤,未有能以義舉者也。然後職內事,君聽外政,其道相由而成,苟不能以善始,未有能令終者也。殆必由此亡國喪祀矣!"虞氏遂絀還鄴宮。—《三國誌后妃傳》
要不說兒子像爹,這曹叡在感情方面真是和他爹如出一轍。曹叡即位後,本應立正妻虞氏為皇后,可是他厭棄了虞氏,亦或者是因為這是父親給他安排的包辦婚姻,他十分不滿,故而只立新寵毛氏為貴嬪。虞氏十分失意,太婆婆卞太皇太后來勸慰她,她卻說「他們曹家從來好立賤人為後,沒有過以德取人的時候。然而皇后管理六宮,皇帝執掌天下,二人的職責本是相輔相成的。如今皇上沒有一個好的開端,也很難說會有好的結果。也許在他們身上會發生亡國喪祀,斷送祖宗創立的江山社稷之災呢!」
這話真是石破天驚,她這是和誰說話?是當朝的太皇太后啊,這位太皇太后當年不就是因為出身倡家才被丁夫人恥笑,也正是虞氏口中的那個所謂「賤人」,都到了這個時候了,太皇太后來安慰你,你卻說這樣的話,豈不是把最後一個能依靠的人都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更何況這話還傷了當朝太后郭氏。
曹叡聞聽震怒,把虞氏遣送回鄴城,就此廢黜了虞氏。其實仔細想想,虞氏所言雖然衝動,但確實是有道理的,包括曹叡自己在內,都是所謂「立賤」的受害者,而虞氏的話真是像極了預言,曹操辛苦一生所建立的大業,不就是斷送在曹叡的錯誤托孤中了。毛貴嬪後來被立為皇后,可是隨著色衰愛弛,他也被曹睿厭棄了,後來曹叡寵幸郭夫人,毛皇后日漸失意,最後因為一件遊園之事被曹叡賜死,不久改立郭夫人為皇后。
對比曹丕和曹叡這對父子,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這完全就是拿了父親的劇本照著演罷了,《論語》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曹叡自己就是父母情感之殤最大的受害者,他對父親不可能沒有怨言,可等到他執掌大權時,卻活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這種變遷,怎能不讓人感慨。
總結
看罷曹操祖孫三代的故事,可以得出一個顯而易見的結論,其實這種三代原配皆被棄的「傳統」並不是曹操留下的,他與丁夫人的婚姻並不像兒孫那樣是色衰愛弛、只聽新人笑不聽舊人哭,而是因為兩人對愛子逝去後情感表達方式的不同產生的矛盾,這既說不上是曹操的錯,也說不上是丁夫人的錯,只能說二人聯繫感情的紐帶沒有了,有些事就再也回不去了,最後選擇終結這段婚姻的是丁夫人,而非曹操。
曹丕和曹叡父子拿到的感情劇本幾乎一模一樣,「喜新厭舊」真是二人共存的血脈,虞王妃的話的確不好聽,但正如她所說,曹叡也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這或許就是歷史的嘲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