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中原地區連年混戰,董卓、呂布、袁紹、公孫瓚等諸侯割據一方。經過多年的廝殺,最終形成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國鼎力的局面。三國之中,曹操領導的曹魏勢力最強勁,孫權領導的東吳次之,劉備領導的蜀國最弱,蜀漢和東吳統一戰線抗擊曹魏。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天時地利人和,蜀漢和東吳抗曹,最大的優勢就是人和與地利。因為人和,才有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因為不和,才有了後來被各個擊破,之所以三國能維持那麼長久,地利因素才是影響時間最長的因素。蜀漢位於四川盆地,自古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易守難攻。而東吳,最大的天險屏障則是長江。
長江和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黃河中下游位於中原,而長江自古就是南北分治的天然屏障,三國、南北朝都是以長江為界限,甚至到了近代國民dang都一度企圖劃江而治。長江對於東吳的防禦體繫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孫堅、孫策、孫權、周瑜、魯肅等經過幾代的努力,依托長江天險,構建了點、線、面相結合的立體防禦體系。赤壁之戰後,孫權全力經營江北防線。奪回荊州後,將防線向西延伸到了夷陵,形成了整體長江防線。西起三峽,東到長江口,東西綿延2000餘公里,戰船數千艘,水陸兵力達20萬人。
上游,從三峽到夏口,以荊州為核心。中游,以江北防線為前沿固守長江。下游,以京口為重鎮。以幾個重鎮和無數軍事城鎮為點,形成長江沿線,點、線、面相結合。東吳的軍事重鎮除了荊州和京口以外,還有夷陵、江陵、皖口、皖城、樂鄉、夏口、陸口、武昌、柴桑等。整體上看,東吳的江防體系是還是相對積極和靈活的,從戰略上,以長江為依托面對曹魏的進攻時候,立足於固防;而戰術上,則可以主動出擊守住江北防線的同時,伺機進攻。孫權、周瑜、魯肅、魯肅等都是軍事高手,在長江防線佈防上,也是點、線、面密切配合,進可攻退可守。
除了點線面結合,東吳更加主動立體化防守,陸兵和水兵相結合,陸地防守和水上運動相結合。微觀上看,每一座軍事重鎮基本都是陸兵和水軍相輔相成。從宏觀上看,東吳的防禦體系,形成江北陸戰的第一道防線,長江水軍的第二道防線,江南腹地的後勤保障線。
東吳的防禦體系,相當一段時間擋住了曹魏南下江南,有力的形成並維持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但是,防線只是國家防守的一方面而已,歸根到底還是國家整體實力,人口、軍事、政治、經濟等綜合因素,這些,東吳面對曹魏完全處於劣勢,比如張遼威震逍遙津,夷陵之戰初期慘敗於劉備。最終,還是取代了曹魏的司馬家族一統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