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都是建安文學的領袖,詩歌寫得都不錯,尤其是曹操和曹丕在詩歌史上還都破過記錄,曹操寫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義上的具有很高美學價值的山水詩《觀滄海》,每每談到山水詩的發展,都會把曹公請出來;曹丕寫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詩《燕歌行》。他們分別對山水詩的發展和七言詩的發展做了巨大貢獻。此外,曹丕還寫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篇文論《論文》(這裡文的概念是包含詩歌在內的),為提升文學地位有著不可估量意義。但在詩歌史上,給予評價最高的卻不是這二位,而是這三位中年紀最小的曹植。
如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將曹操和曹植合起來放在一節中寫,而將曹植單獨放在一節中寫,很顯然曹植的地位最高;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文學作品選》收錄這三人作品最多的也是曹植,不難看出這個人作品很重要,需多讀;南朝鍾嶸編寫的《詩品》 將曹植看得最重,將其列入上品;從不謙虛的謝靈運看了曹子建的詩歌之後一下子就癟茄子了,表示雖然我謝靈運一人的才華堪比天下文人,然而,我卻也只是曹子建才華的九分之一。過多的例子不舉了,僅看這些不難得出結論,曹植是三人中最強的一個,應該給他金牌。那這種說法有沒有根據呢?
肯定的講,曹子建不是浪得虛名,鍾嶸對他的評價是:「骨氣奇高,辭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大意是說曹子建寫的詩有霸氣、有文采、可以雅、可以俗,言外之意一切優秀詩人所具備的品質他全有。這話說得不算過分。說他有風骨、有霸氣,典型的作品就是《白馬篇》,裡面描寫一位年輕驍勇的幽並遊俠,說他:「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說他:「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全詩透發著一種英雄豪氣,今天「視死如歸」的成語就源自於此。說他有文采如《美女篇》寫一個採桑女不得良人而嫁,鬱鬱寡歡。
詩中寫:「美女妖且閒,採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羅衣何飄搖,輕裾隨風還。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這種美文在前代是很難見的,開始這種大量自覺美文創作的就是曹子建。說他可以雅、可以俗,雅不必說,通俗的作品如《野田黃雀行》:「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大意是說一個燕雀為躲避鷂鷹而誤入鳥網,少年見義勇為,拔劍削破鳥網,燕雀得救之後對少年感恩戴德。無論從語言還是題材而言,都是通俗易解,不亞如是給幼兒園小朋友寫的童話。此外,五言詩從漢樂府那裡基本成形,東漢末年「古詩十九首」那裡基本定型,而五言文人詩徹底標誌成熟的就是在曹子建這裡。可見曹子建確是在各個方面都有成就的詩人。
以上的說法應該是學術界達成的共識,我不反對,因為學術研究定位要看綜合實力,但就個人的喜好而言還是力挺曹操,原因很簡單,論詩歌的渾融老練程度還得屬曹操。用句白話講,對比曹操與曹植,曹植的詩寫得還是略微有點嫩,有些篇章還多少有點做作之態,在我看來,兒子比不上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