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而言,魏蜀吳三國主公,唯有曹操沒稱帝,劉備、孫權皆稱帝了。有人說,曹操本想稱帝,只是死得早,畢竟曹丕先稱帝(220年);劉備為延續漢朝,於次年稱帝;孫權則229年才稱帝。也有人說,曹操曾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故他沒想過自己稱帝,只想著讓兒子曹丕稱帝。
電視劇《三國》曹操
對此,獵哥仔細研讀了下《三國誌》的魏武紀,其實陳壽的《三國誌》原文中沒有明確記載,連「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這句話也不是陳壽寫的。也可以理解,畢竟陳壽的書是尊曹的,所以沒有相關記載實屬正常。但在裴松之(南朝宋人,《三國誌》發行本基本都附帶其注記)的注記裡面卻有較為豐富的記載。
曹操
在注記裡,裴松之談到:《魏略》記載了孫權勸曹操即皇帝位,曹操對眾臣說的原話是「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意思就是說孫權是把他放在火上烤。眾臣乘機勸進。沒有下文。《魏略》是魏朝臣所記,真實性較高。
《魏氏春秋》記載夏侯惇勸曹操即皇帝位,曹操說了著名的「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魏氏春秋》是東晉中期孫盛所著,主要記載魏國之事,裴松之多參考其言,可信度較高。
《曹瞞傳》和《魏晉世語》均記載有「桓階勸王正位,夏侯惇以為宜先滅蜀,蜀亡則吳服,二方既定,然後遵舜、禹之軌,王從之。及至王薨,惇追恨前言,發病卒。」就是說桓階勸曹操即皇帝位,夏侯惇認為應該先滅蜀,蜀亡則吳定歸服,平定了蜀、吳,然後再讓獻帝禪位。曹操聽從了夏侯惇的意見。等到曹操死了,夏侯惇又追悔莫及,覺得還是該讓曹操早早即位。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曹操確有自己稱帝之心。但是孫盛評論說,《魏晉世語》這段記載和桓階、夏侯惇的一貫觀點不相符合,不可信。此外,《曹瞞傳》是東吳人寫的,此書一味貶低曹操,要不然也不會用曹瞞二字,可信度較低。
夏侯惇畫像
獵哥認為,曹操自己不稱帝,讓兒子稱帝的可能性最大。曹操一向以漢臣自居,多次標榜自己為了漢室中興而努力奮鬥,也曾說過,若不是他曹操在,不知道有多少人要稱王稱帝。若曹操果真自己稱帝,確實會打臉,所以還是堅持到底做漢臣。此外,曹操死的當年,曹丕就篡漢稱帝,可見,讓兒子稱帝早在計劃之內。
電視劇《三國》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