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劉邦手下最精明的謀士參謀,後代還出了三國著名將領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他是劉邦手下最精明的謀士參謀,後代還出了三國著名將領

大家好,這裡是三國網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張良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范蠡規勸文種離開越國避難的金玉良言,沒想到成為270多年後漢初名臣韓信的臨終遺言。

韓信之死,成為劉邦定鼎天下之後屠戮功臣的肇始。作為秦末最具軍事才能的將領之一,韓信先後擊破魏、趙、齊、楚等幾大割據勢力,奠定了劉邦一統天下的軍事基礎。

按照《史記》和《漢書》的說法,韓信之死屬於罪有應得,從他最早請封假齊王開始在劉邦心中埋下不滿的種子,再到與陳豨合謀裡應外合顛覆劉氏政權,史書梳理了一條完整的罪行脈絡。

不過,這些記載都是為了美化劉邦屠戮功臣的虛妄之詞,正如韓信在答覆項羽的勸降時所說的一番肺腑之言:「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他對於劉邦始終是心存感激的,沒有想過背叛。

當然,劉邦也並非對所有功臣都必殺之而後快,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被認為是「攻城略地,功最多」之人,不僅沒有被當做威脅除掉,反而還成了繼蕭何之後的第二任相國。

劉邦對韓信的隔閡,其實主要源自漢四年請封假齊王事件,而說起這次事件,就不得不說起劉邦身邊最腹黑的謀士參謀—張良。

張良與韓信、蕭何並列為漢初三傑之一,但與韓信的重信守諾、蕭何的謹小慎微相比,張良的計謀充斥著腹黑和不擇手段。

劉邦進軍咸陽時,原本已經與嶢下秦軍約定納降,但張良卻建議「不如因其解擊之」,趁著秦軍鬆懈背棄約定發動突襲。同樣事還發生在鴻溝議和之後,項羽按約定退兵,張良卻建議劉邦撕毀和約,追擊項羽。

而韓信的悲劇,正是腹黑的張良一手造成的。

韓信在平定齊地後,以「齊偽詐多變」為由,希望劉邦能讓他作代理齊王,這個要求其實並不過分,因為王陵曾說過:「陛下(指劉邦)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正是劉邦有功必賞與項羽不捨得給有功之人封爵形成了鮮明反差,才讓劉邦贏得了眾多追隨者。

對於韓信的請封,身為謀士參謀的張良原本有2種回答方式:第一種,韓信有大功,應當封王;第二種,不封可能有後患,不得不封。

張良選擇了後者,這讓劉邦產生了韓信已經脫離掌控,如不安撫隨時可能反戈一擊的念頭。劉邦對韓信的猜忌種子,從這一刻被悄然種下。

此後在劉邦撕毀盟約追擊項羽失利後,又再次想到了韓信,但左等右等,卻遲遲等不到韓信援兵的到來。這個時候張良再次展現出腹黑的一面,他對於韓信拖延出兵的解釋是:「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大王不給韓信封地盤,他當然不來了)。

但事實上,據《曹相國世家》記載:「田橫兄弟本定齊,齊人賢者多附焉」,韓信在平定齊地後,齊地的反抗並未停止,直到韓信帶兵增援劉邦時,身為劉邦最信任將領之一的曹參依然沒能隨軍南下,而是留在齊國與叛軍作戰。

對於齊國的狀況,洞悉天下局勢的張良不會不知道。在劉邦詢問張良援兵為何還不來時,張良依然有2種回答:一是如實描述齊國現狀;二是韓信翅膀硬了,要與漢王平分天下。

腹黑的張良依然選擇了對韓信最不利的後一種回答,這個答覆直接導致了戰後立有大功的韓信被褫奪兵權,改封楚王,直至被擒殺。

那麼韓信被殺,張良究竟是推波助瀾者,還是始作俑者呢?

有一件事很能說明問題,那就是蕭何。天下定鼎之後,劉邦對蕭何的猜忌上升,在數次試探之後,最終以謀反罪將蕭何下了大獄。一名姓王的衛尉在勸諫時說了句中肯的話:陛下遠征在外,蕭何貴為相國,在把守關中大權在握的時候沒有謀反,又怎麼會蠢到現如今為了一點蠅頭小利而謀反呢?

正是這番話讓劉邦頓悟,立刻釋放了蕭何。其實,韓信當時的遭遇與蕭何如出一轍,韓信身為齊王時,兵力遠在劉邦之上都未謀反,又怎麼會在被囚長安無兵無權之時選擇反叛呢?

如果劉邦身邊的謀士參謀能提前把王衛尉的這番道理講出來,韓信的悲劇完全可以避免,但偏偏作為劉邦最信任的謀士參謀張良,選擇了對韓信最不利的腹黑方式。

當然,足智多謀的張良,也將陰謀用在了身後事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辭多病閉門不出,明哲保身,避免了韓信、陳豨等被滅族的下場,子孫得以活躍在漢朝官場。到三國時期,張良的十世孫張翼還成為了蜀漢後期為數不多的幾員著名將領。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