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水劃界時,劉備從荊州分出兩郡給孫權?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湘水劃界時,劉備從荊州分出兩郡給孫權?

湘水劃界,又稱湘水之盟,是東漢末年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孫權雙方為解決荊州疆域歸屬問題而達成的劃分邊界的協議。對於湘水劃界來說,主要內容為:劉備和孫權平分荊州,即以湘水為界,分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屬於孫權,分荊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屬於劉備。赤壁之戰後,兵家必爭的荊州七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曹操佔據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孫權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劉備得到荊州南部四個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

周瑜去世後,劉備向孫權兩次索要荊州的南郡,東吳魯肅勸說孫權將南郡「借」給了劉備,於是劉備便有了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而孫權在荊州只有江夏郡這一個郡了。因此,在劉備奪取益州後,孫權自然需要向劉備討要荊州。在此基礎上,湘水劃界時,劉備從荊州分出長沙郡、桂陽郡這兩個郡給孫權。那麼,問題來了,湘水劃界時,劉備實力不輸孫權,為何還要割地求和呢?

首先,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從劉璋手中取得巴蜀之地,孫權知道劉備已奪得益州,希望收回荊州的南郡,劉備卻說:「當得到涼州時,便會把荊州交還。」孫權對此十分怨恨,便派魯肅索要荊州。於是,孫權和劉備兩方的將領先禮後兵,不過,對於鎮守荊州的關羽,自然不願意讓出荊州的郡縣。因此,雙方不歡而散後,孫權命呂蒙準備進攻荊州南部,魯肅將萬餘人馬於益陽牽制關羽,劉備從益州帶兵回援。彼時,關羽號稱有三萬人馬,自選五千精銳準備從上游渡河,吳將甘寧率領一千人前往駐守,關羽得知後就沒有過河,在河對岸紮營,這個地方後來稱為「關羽瀨」。

不過,對於劉備來說,卻沒有和孫權長期對峙,而是選擇了退步,也即分荊州的兩個郡給東吳,從而避免雙方衝突的進一步加劇。但是,可能很多人不太瞭解了,公元215年時,劉備已經奪取益州之地,整體實力完全不輸當時的江東。既然如此,劉備為何要割地求和,而不是和孫權一較高下呢?

對此,在筆者看來,湘水劃界時,劉備之所以選擇退步,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這是因為曹操已經平定了漢中,這直接給益州帶來了非常大的威脅。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親率十萬大軍西征漢中,抵達陽平關,張魯想要投降曹操。但張魯弟張衛不聽,率數萬人馬堅守陽平關,為曹操所破。張魯於是率軍前往巴中,也即選擇歸降曹操。對此,曹操到達南鄭後,對張魯的行為深加讚許,又因張魯早有歸順之意,所以派人前去慰問。

因此,在公元215年的時候,曹操已經攻下了漢中之地了。眾所周知,漢中是益州的門戶和咽喉,一旦漢中被曹操長期佔據的話,那麼劉備的益州將面臨非常大的防禦壓力。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平定張魯後,曹操沒有進一步攻打益州。但是,一旦劉備在荊州和孫權交手的話,曹操顯然不會放棄這一機會的。換而言之,劉備在湘水劃界時選擇讓步,分出荊州的兩個郡給孫權,目的是為了專心應對曹操。因為相對於孫權,曹操才是劉備的主要敵人,這無疑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間的關係。對於劉備來說,不能為了次要矛盾,而忽略了主要矛盾。

另一方面,不僅漢中的曹操虎視眈眈,劉備自己因為剛剛從劉璋手中奪取益州,所以面臨著人心還沒有完全歸附的問題。建安十九年(214年),雒城被圍近一年才被攻克,劉備乃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共圍成都。時劉備派建寧督郵李恢說降馬超。馬超來到成都,劉備命他率軍屯城北,一時城中震怖。劉備於是派簡雍勸降了劉璋,遂領益州牧,啟用蜀中諸多人才。在公元215年的時候,劉備才剛剛攻佔了益州,也即劉備在益州的根基不是非常深厚。

與此相對應的是,劉焉、劉璋父子在益州則是割據數十年時間了。雖然劉璋已經歸降了,但是,益州的文臣武將中,還有不少是忠於劉璋的,也即他們是迫於形勢才歸降劉備的。因此,如果劉備將益州的精銳長期放在荊州,以此和孫權交手的話,那麼益州的劉璋勢力很可能就會蠢蠢欲動,甚至趁機發難,從而給劉備製造麻煩了。

最後,進一步來說,益州是劉備辛苦數年才攻佔的,為此,劉備甚至付出了龐統陣亡的代價。對於得來不易的益州,劉備自然是非常珍惜的。況且,相對於荊州的數個郡,益州作為一易守難攻之地,無疑是更適合劉備建立基業的地方。換而言之,如果要在荊州和益州之間做出一個抉擇的話,劉備很大概率會選擇益州,而不是荊州。綜上,在湘水劃界時,劉備在整體實力不輸孫權的背景下,依然選擇了退步。對於湘水劃界來說,內容就是以湘水為界,分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屬於孫權,分荊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屬於劉備,湘水劃界之後,關羽實際上鎮守荊州三郡(南郡、零陵郡、武陵郡)。而在湘水劃界之前,關羽則擁有荊州五郡之地。

此消彼長的是,在湘水劃界前,孫權只有荊州一個郡,也即江夏郡,現在,通過湘水劃界後,孫權在荊州擁有三個郡了,也即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對此,在筆者看來,這意味著孫權在荊州的實力,已經不輸關羽了。一定程度上,這也為呂蒙偷襲荊州埋下了伏筆,從而應驗了得寸進尺這一成語典故。在劉備分出荊州兩個郡後,孫權一方不會就此罷手,更不會感到知足。於是,公元219年,也即湘水劃界的四年後,趁著關羽北伐襄樊的機會,孫權派遣呂蒙偷襲荊州。此戰,孫權不僅奪取了關羽鎮守的荊州三郡,更成功斬殺掉關羽父子。自此之後,到公元280年東吳滅亡之前,荊州的大部分疆域都被東吳一直佔據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