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4年,蜀漢延熙七年,曹爽率魏軍大舉伐蜀。雖然很快,魏軍就因為氣候原因而撤退,但新任蜀漢大將軍費禕卻並沒有乘勝追擊,而是安然返回了成都。從此,蜀漢的費禕時代來臨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然而,不久大家就發現,與諸葛亮時代傾盡全部心血北伐中原不同,費禕似乎對北伐沒什麼興趣,而是關起門來過自己的小日子。
諸葛亮對於蜀漢來說,有著特殊不可替代的意義;而北伐,是諸葛亮為蜀漢制定的國家戰略。
然而,事實上,蜀漢的北伐,從諸葛亮逝世的那一天起,就已經變質了。
01 蔣琬的消極北伐
公元238年,延熙元年,經歷了諸葛亮去世後的數年調整,蜀漢後三頭政治初步形成。蔣琬拜大將軍,開府,總覽蜀漢軍政。
就在當年,劉禪急不可耐地下詔,令剛剛開府的大將軍蔣琬:您還是到漢中去吧,咱得伺機北伐啊!
同年,司馬懿率軍平定遼東公孫淵,劉禪似乎看到了機會,於是,再次下詔催促蔣琬前往漢中,與東吳共伐曹魏。
蔣琬這才親自進駐漢中,然而接下裡的數年裡,蔣琬卻只是派遣姜維以偏師騷擾隴右,並沒有發動實質性的北伐。
由此可見,蔣琬的內心,應該是不願意北伐的。
事實上,以劉禪對朝政的掌控能力,接連發出這樣明確的要求,只能說明,蜀漢朝中要求北伐的聲音很大,大家都希望繼續執行諸葛亮制定的北伐戰略。
公元243年,蜀漢延熙六年,在不斷地催促和要求下,蔣琬不得不做出一些姿態了。
蔣琬一面以姜維為鎮西大將軍、涼州刺史,一面卻以諸葛亮數出隴右無功為由,大興戰船,意圖從沔水東出曹魏的魏興、上庸兩郡。
這是個令人哭笑不得的方案。
蔣琬的攻擊目標,也就是當年孟達獻給曹魏的上庸三郡縣。
從攻守難度上來說,進攻上庸最好的出發地是荊州,但現在荊州在東吳手中,就算蜀漢能夠攻取三郡卻也是孤懸於本土之外,難以持久佔據。
而從戰略價值上來說,上庸三郡既不富庶,也沒有攻守之利,遠不能與關中和隴右相比。
也就是說,如果真的按照這個方案,蜀漢勞民傷財而又無利可圖。蔣琬此舉,頗有些無賴的意思:看你們還逼我北伐不!
果然,劉禪趕緊派遣費禕、姜維前往勸阻。蔣琬趁機上書說,我想了很久,北伐為何難以見效,於是我和費禕姜維商議了一個新方案:
涼州是個好地方,曹魏也很看重,加上涼州地區的羌胡心向我大漢,不如就以姜維為鎮西大將軍、涼州刺史,謀取涼州。(涼州胡塞之要,進退有資,賊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漢如渴……宜以姜維為涼州刺史。)
至於我本人嘛,應該進駐水陸要衝涪城,既作為姜維北伐的大基地,又可以很好的策應東面和北面的戰事。(若維征行,銜持河右,臣當率軍為維繼鎮。今涪水路四通,惟急是應,若東北有虞,赴之不難。)
看起來這是個比北伐更加穩妥的方案,但事實上,如果我們對比下涪城和漢中的位置,一下就明白了,涪城也就是今天的綿陽一帶,距離漢中已經有大約400公里了。
說得更明白一點,北伐很重要,還是要執行的,但卻已經被無限期延後了。
有意思的是,就在蔣琬退回涪城不久,蔣琬就「疾轉增劇」,而只保留大司馬的虛職,而費禕接任了蜀漢執政(大將軍、錄尚書事)。
這件事的背後有兩種可能,要麼是蔣琬真的生病了,要麼是蜀漢朝廷看出蔣琬的消極執行而撤了他的實職。
那麼,蔣琬是真的病了麼?
蔣琬去世於延熙九年,而接下來的幾年裡,蔣琬再無任何作為。我們不排除蔣琬身染重病拖了兩三年才去世,但這種可能性,在蔣琬那個年齡,是不常見的。
所以,或許蔣琬退居幕後,而費禕上位,是蜀漢朝廷對北伐國策的一次自救行為。
這一點,從延熙十年,蜀漢朝廷任命姜維與費禕共錄尚書事,或許也可以得到證明。因為姜維,是一個堅定的北伐派。
02 改弦更張
然而,或許令大家都沒有想到的是,費禕對北伐的反對,比蔣琬更加鮮明。
姜維的確是一個難得的將才。費禕時代,姜維頻頻用兵於隴西,希望爭取羌胡部落的支持。
為此,姜維還發動了洮西之戰等幾次戰役,與魏軍邊防著名將領郭淮、陳泰等人一一過招,未落下風。
然而,費禕只是一心修明內政,對於姜維的北伐,他卻屢屢從後勤和兵員方面進行掣肘。以致於姜維所能調動用來北伐的軍隊,往往不超過1萬人。
而面對姜維的質問,費禕並沒有像蔣琬一樣,以進為退,而是直言不諱地說了這樣一番話:
我們的才能比起諸葛丞相來說,差太多了;諸葛丞相都沒做到的事,我們能做到嗎?
(吾等不如丞相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原,況吾等乎?)
我們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僥倖取勝啊,萬一失敗了,則再無本錢。不如守著一畝三分地,等待後人來完成這個功業吧!
(且不如保國安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僥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
與蔣琬的吞吞吐吐不同,這幾乎等於是公然反對北伐的國策。
與此同時,費禕時期的蜀漢,有著比蔣琬時期更好的北伐時機。
蔣琬時期的對手曹魏,前期明帝在位,後期曹爽專權,至少曹魏內部還是團結的;
而費禕時代,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曹魏內部開始站隊,緊接著就是夏侯霸投蜀和淮南王凌叛亂,曹魏內部諸多勢力蠢蠢欲動。
可以說,整個三國時期,這是蜀漢最好的、也幾乎是唯一的,擁有北伐曙光的時候。
這一點,費禕並不是不知道,他也並不麻木,相反他博聞強記,治事也極快。曹爽死後,費禕還曾專門組織討論曹爽和司馬懿的是非問題。(司馬懿誅曹爽,禕設甲乙論平其是非。《三國誌·引<殷基通語>》)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蔣琬只是消極執行,朝廷便一再下詔催促;而費禕的公然反對和拒絕執行,卻沒有得到朝廷的催促詔書或者其他反對的聲音。
僅僅相差數年,費禕為何就公然反對北伐,又為何蜀漢朝堂的聲音差別如此之大呢?
因為諸葛亮時期雖無北伐之機,卻有北伐之心;而現在雖有北伐之機,蜀漢朝堂上卻再無北伐之心。
04 諸葛亮的理想
經過短暫的劉備時期,蜀漢就來到了諸葛亮時期。
諸葛亮治蜀的名氣之大,諸葛亮對於蜀漢的特殊意義,使得諸葛亮制定的北伐國策幾乎與蜀漢的國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然而,很多人不理解,明知實力不如曹魏,為何諸葛亮還要傾盡全力北伐?
很多人說,這叫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以攻為守,不給曹魏以喘息之機。
但事實上,諸葛亮所進攻的,僅僅是關中地區,盟友東吳也僅僅在淮南一帶活動而已,曹魏廣大關東地區早就進入了和平生產年代。
而同時,冷兵器時代,進攻方消耗的人力和物資比防守方要多得多。換句話說,諸葛亮如果真的只是以攻為守,那麼不待曹魏被拖垮,蜀漢就會先被拖垮。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呢?說到底,這是個政治問題。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看起來這只是一句口號,但這卻是一句大實話。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老蔣和小蔣在位時,反攻雖然無望,但他們父子卻反覆強調他們是正宗的「中華民國」,經過老李一頓瞎搞,事情終於變質了。
諸葛亮時代的蜀漢也是一樣。在我們眼裡,這個政權應該叫做「蜀」而不是「漢」,但在劉備和諸葛亮眼裡,這是萬不可以的。
我們才是大漢帝國的合法繼承人!
這不僅是劉備和諸葛亮兩個人的心靈歸屬,也是跟隨劉備入川的大多數蜀漢高層的心靈歸屬。
而這些人,才是整個蜀漢政權得以建立的根本基礎,是劉備集團賴以立足的權力基礎。
蜀漢政權不是依靠巴蜀本土勢力建立的,而是外來政權,劉備從外面帶來的士族們一直居於蜀漢的統治地位。
因此,在廣大中原被曹魏佔據之後,弱小的蜀漢唯一得以凝聚人心、以弱抗強的精神力量,便是北伐中原。
不斷的北伐讓蜀漢高層一直都提著一口氣,憋著一股勁。
這口氣要是鬆了,這股勁也就沒了,那麼,蜀漢政權要麼像灣灣一樣被本土勢力顛覆和改造,要麼因為沒有凝聚力而走向衰落和滅亡。
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時期,蜀漢一直民貧而不國弱,蜀漢野戰軍團面對更強大的曹魏邊防軍卻能一直保持攻勢不衰。
但是,現在這種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
04 費禕的現實
雖然這口氣、這股勁使得弱小的蜀漢一直保持強盛和活力,但一直超負荷轉的蜀漢,每個人都過得很累。
高層過得很累,因為更弱的國力不會有太高的容錯率。諸葛亮殫精竭慮是他自己選擇的,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保持點燈熬油的高負荷運轉,還思慮縝密。
底層也過得很累,因為國家薅羊毛薅得實在是太多了。蜀漢有超過10萬人的常備軍和4萬人的官吏群體不從事農業生產,而需要僅僅不到100萬的人口來供養,所以蜀漢的賦稅,一直是三國之中最重的。
偏偏這些從事勞動生產的蜀漢廣大民眾,並不明白政府為何要一直北伐,他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並不以中原自居,也不謀求成為大漢帝國的繼承者。
因此,廣大的蜀漢人民,並沒有必須北伐的情節。
諸葛亮御人有術,大家還是服從的,但繼任者卻未必能做到。
這一點,從蔣琬的消極執行和費禕的反對北伐,蜀漢人民並沒有嗷嗷叫,反而偏遠的南中地區還更加穩定就可以得到答案。
這就是費禕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我們不能得知,作為荊州人執蜀漢之政,費禕是否繼承和堅持著諸葛亮當初的理想和心理歸屬感,但我們可以明確的是,以費禕之敏銳和過事不忘,這個現實他肯定十分強烈的感受到了。
事實上,在理想和現實面前,我們很難判定諸葛亮與費禕執政方針的對錯,諸葛亮治蜀聞名後世,而費禕保國安民卻也使得蜀漢保持了最後的團結。
如果對比後來姜維不斷北伐,而導致蜀漢民怨沸騰、上下離心的景象,我們實在難以苛責這位蜀漢四相中最後的名相。
或許我們只能說,諸葛亮選擇了為理想而獻身,費禕選擇了為現實而低頭。而不同的選擇,總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而費禕的選擇,又將為蜀漢帶來什麼樣的命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