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張二人,諸葛亮絕不敢妄動。趙雲是他的最愛。馬超雖非親信,但出身名門,且由諸葛直接指揮的機會不多。黃忠始終受到尊重。唯獨對魏延,諸葛亮一開始就看著不順眼。魏延對劉備打下長沙立有戰功,這孔明不僅不賞,甚至要殺掉老魏,虧得劉備保下。按說,老魏提出「入黨」申請的時間早於黃忠:早在劉備部隊率難民南逃過襄陽時,老魏就開城門迎接併力戰文聘。當時劉備出於某種考慮沒有進城,害得老魏新單位沒去成,舊單位呆不下,才投了長沙太守韓玄。
諸葛亮這樣對待魏延,究竟是為什麼呢?據諸葛亮自己說,是他看著魏延腦後有反骨。其實這是托辭,或者說是小說作者為諸葛亮找的托辭。諸葛亮不喜歡魏延,而諸葛亮又是全書傾力塑造的理想人物,所以魏延就得委屈點。
魏延的遭遇,從根本上說還是與其為人及性格有關。
性格弱點,關羽張飛都很明顯,如關羽的剛愎自用,張飛的嗜酒任性、不善待下層官兵。他們最後都吃了自己性格的虧,為此喪了命。在小說中,魏延某些方面與關羽有些類似:相貌方面,都是「面如重棗」;性格方面,都比較孤傲,而且對士兵都還不錯。但是,關羽孤傲,除了實力的資本,還有大哥劉備這個保護傘,魏延就不能相比了,儘管劉備也保護過他。你魏延傲,你牛,傲得過牛得過諸葛丞相麼?孔明先生當年自比管仲樂毅,謀略上把誰放在眼裡?可這魏延偏覺得自己比丞相還高明,劉備死後他屢次向諸葛亮提建議,要傚法高祖與韓信的做法,與諸葛亮分兵出擊,會師於潼關。諸葛亮不採納,他還把不滿表現出來,說諸葛亮膽怯。這話也許是當諸葛面直接流露的,也許是私下議論被人打小報告添油加醋匯報上去了。那諸葛亮能信任他嗎?小說寫一開始諸葛亮就說魏延有反骨,應該是根據後來結果的一種追溯。《三國誌》本傳末還替老魏所謂叛國罪名辯護了幾句,小說卻只寫了事情經過。
魏延能有那些成就,真得感謝主公劉備的信任。劉備去世後,他和頂頭上司諸葛亮雖然關係不好,但後者畢竟用得著他,所以南征北戰還總帶著他,對他比較信任。街亭之戰沒用他為主將,大概是為培養鍛煉新人。
但諸葛亮死後,他的悲劇就是必定的了。雖然輿論上都認為會由他代替諸葛亮,但結果不然。
老魏一輩子的遭遇有兩次出乎大眾輿論之外,一次是好事,一次是壞事。好事就是前面說的被破格提拔為漢中太守,壞事就是諸葛亮沒讓他接班。沒了劉備、沒了諸葛亮、沒了五虎將,論資歷、論能力,按理確實該輪到他了。但他人脈不行,人際關係緊張,即使諸葛亮讓他接,別人怕是也不會配合啊。
其他「元帥」之間的關係,關張最親密,趙雲與關張接近。馬超與大家疏遠些。本來黃魏二人應該最好:他們互相都救過對方的命。但黃忠活著時他們關係也並非莫逆:一次魏延貪功遇險,黃老雖然救了他,戰鬥結束後卻要求依軍法殺老魏。這樣的事不會發生在關張之間,或關張趙之間。你說他「善養士卒」吧,最後時刻士卒們還都閃了他晾了他。
魏延的一生,有幸運,有不幸。論能力他是有的,但早年在襄陽、在長沙都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使他壓抑感很重,總想爆發,有時做事考慮得就不夠理性周全,沒考慮別人會對他怎麼看,每每受累不討好。劉備死後,在受諸葛亮直接指揮時期,如果他對諸葛亮表現出足夠的尊敬,比如主動提出拜丞相為師。這樣可能諸葛亮有可能改變對他的成見。諸葛亮當他導師也足夠資格。可他做的恰恰相反,結果事與願違。
另外三人,馬超有勇無謀,黃忠過於逞強。只有趙雲,似乎是個完人:諸葛亮還有街亭之失,趙雲卻被塑造成常勝將軍;而且他為人低調,人際關係好。「六大元帥」中如果要選一個先進模範人物的話,非子龍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