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三國的百姓為什麼而活?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三國的百姓為什麼而活?

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三國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看到這句話很多人頭腦中出現的絕對會是那個波瀾壯闊的三國時代。這個時代注定是許多英雄兒女所嚮往的時代,有多少人曾經幻想著能夠加入到這個驚心動魄的三國亂世。在這裡有著鞠躬盡瘁的諸葛亮、求賢若渴的劉備、義薄雲天的關羽、忠肝義膽的趙雲、粗中有細的張飛、胸懷大志的曹操、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王佐之才的荀彧、決勝千里的賈詡 、算無遺策的郭嘉等英雄人物,亦或者傾國傾城的貂蟬、沉魚落雁的小喬、風華絕代的孫尚香等亂世佳人。

同時這裡不但有著許許多多我們喜歡的英雄人物亦或亂世佳人,更有著無數熱血青年所嚮往的戰爭場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潼關之戰、合肥之戰、漢中之戰、荊州之戰等等激動人心的戰役都讓我們為之著迷。總之這裡有著太多太多讓人的地方。但是就是這麼一個蕩氣迴腸的三國時代,卻隱藏著些許不為人知的事情,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去看三國的話,或許我們就不會覺得這個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波瀾壯闊的時代了。

記得我曾經在《中國人口史》一書中看到這麼一段話,書中說到「三國初年約有2224萬~2361萬人左右,僅有東漢人口峰值的40%」。而據考證在當年東漢人口最鼎峰的時候是在永壽三年(157年)達到6500萬人,也就是說僅僅只是過了六十餘年,整個華夏的人口就只剩下了最多2361萬的人口,有近4139萬人永遠的消失在了這個世界上,而這些人幾乎都不是正常死亡,而或死於天災,或死於饑荒,但更多的是死在人為的戰禍上。想想看近4139萬人在短短的六十餘年的時間就全部消失了,這個是有多麼的恐怖。要知道即使是當年二戰,這個更為殘酷,甚至是波及全球的戰爭,全世界死亡的人數大概就是約7000萬人,而在三國時期就失去了約4139萬人,只能說在那個年代真的很混亂,這段時期對於華夏造成的傷害絕對是毀滅性的。當然這之中的數據可能會有錯誤,但是即使是完全照正史所記載的人口來計算,三國損失的人口也是極其慘重的。

《晉書·地理志》記載:「至桓帝永壽三年,戶千六十七萬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萬六千八百五十六,斯亦戶口之滋殖者也。」。《三國誌·卷三十三》載「又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後漢書·志十九》載「景元四年,與蜀通計民戶九十四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九十一人。」。《三國誌·卷四十八》載「濬收其圖籍,領州四,郡四十三,縣三百一十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

從以上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東漢在桓帝時期人口擁有近5648多萬人。但是在當時即使到三國末,三國經過數十年較為安定的休養生息中三國的人口數加起來也不過3000萬,也就是說即使是經過數十年的休養,三國的人口還是只有東漢人口峰值的50%。可想而知三國這場動亂對於整個華夏造成的傷害是有多大。

眾所周知東漢末年自黃巾之亂後就開始徹底的走向沒落。當時這場叛亂波及了整個大漢,數千萬的百姓流離失所,而在之中又接連發生了饑荒、瘟疫等天災,再加上後期諸侯之間戰爭接連不斷,可以說損失的人口是不計其數。而比如建安二十二年的一次大瘟疫就奪走了近千萬人的性命,正如曹植《說疫氣》中所說的「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想想看在當時每家每戶都有干擾者,甚至都出現一個家族全部死亡的情況,這場大瘟疫造成的後果不言而喻,就是慘不忍睹。

《蒿里行》「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而這首曹操所寫的《蒿里行》則更加直白的表現出了當時東漢末年那幾場天災所造成的後果,「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或許這蒼白的詩句並不能讓我們真正的感受到那些百姓所遭受到苦難,但在字裡行間我們應該能夠感受到當時百姓的那種絕望之心。而此時的百姓不但要遭受到瘟疫的迫害,還要忍受的饑荒的存在。

由於當年政治腐敗,東漢的那些王公貴族更是貪得無厭,全國各地的土地幾乎都被那些貴族所奪,再加上當時接連發生大旱、洪澇等災難,光光175年到177年2年就接連發生了幾場大規模的洪澇、大旱、蝗災,如在175年史書就記載「四月,郡、國七大水,六月,弘農、三輔螟」,可想而知就在這樣接二連三的天災饑荒下,東漢末年的人口是銳減,而「建寧三年春正月,河內人婦食夫,河南人夫食婦」、「士卒凍餒,江淮閒空盡,人民相食。」這樣的人倫慘劇更是時常在此時出現。

當然此時導致三國人口銳減的不僅僅只是天災饑荒,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戰亂。三國那個亂世我想誰都知道,諸侯林立,戰亂不斷,各個諸侯之間為了搶地盤,為了壯大自己的實力,為了自己所謂的豐功偉業,那簡直就是無所不用其極。而諸侯的這種做法最遭殃的就是那群最底層的百姓。比如當年董卓因為各個諸侯的聯合進攻導致被迫退到長安之時,據《後漢書·董卓列傳》載「於是盡徙洛陽人數百萬口於長安,步騎驅蹙,更相蹈藉,飢餓寇掠,積屍盈路。卓自屯留畢圭苑中,悉燒宮廟官府居家,二百里內無復孑遺。」。

此時的董卓為了不讓諸侯得到洛陽的一切,於是就不管百姓的死活將洛陽的所有一切都毀於一旦,而百姓在毫無的準備的情況下,更是被強逼著遷往長安,要知道長安距離洛陽可有近380多公里,百餘公里現在就算是在開車上高速也要四五個小時,你就更別說那個時候這些百姓是走路過去的,想想看這麼遠的距離走路過去,再加上百姓本身就沒帶什麼糧食,又有強盜和士兵時不時就搶奪下百姓的財物,這路上餓死的百姓自然就是無法估計的。

可以說在那個時候人們往往會因統治者的改變或因戰爭被迫遷移到其他的地方,而在這遷移的過程中也往往死傷不計其數。再加上在亂世各個諸侯對於人口也十分的看重,有時候諸侯之間會因為爭奪人口就互相鬥爭,甚至是發動大戰。比如在當年孫權就為獲得人口接二連三的對山越發動戰爭,比如在建安二十二年陸遜就征討會稽、丹陽、新都三郡的山越,然後將所俘虜的人分批安置,強者為兵,弱者為民。而在這爭鬥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會很多的百姓死於戰亂之中。

當然三國的人口會持續的銳減更多的原因是還是在於三國屠城的事情屢見不鮮。《三國誌.魏志.荀彧傳》載「凡坑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三國誌.武帝紀》載「九月,公東征布。冬十月,屠彭城,獲其相侯諧。」、《後漢書.鄭孔荀列傳》載「公前屠鄴城,海內震駭,各懼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眾。」、《三國誌.武帝紀》載「淵與諸將攻興國,屠之。」、《三國誌.武帝紀》載「冬十月,屠枹罕,斬建,涼州平。」、《三國誌.武帝紀》載「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斬音」。可以說在三國那個亂世,各個諸侯之間或因戰爭、或因仇恨、或因其他的原因,往往都會在攻破對方的城池後,開始大肆的屠城,但是事實上往往被殺的都是那些最無辜的百姓,可以說在當時有近百萬的人口是死於屠城中,只能說在那個三國亂世諸侯之間的爭鬥,百姓真的是毫無還手的能力。

可以說三國這段亂世雖然在很多人眼裡是謀臣如雨,猛將如雲的時代,更是蕩氣迴腸的時代。但是如果你細細的去看的話,其實你會發現三國其實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樣,那個時候不管是曹操這樣雄主,亦或是劉備這樣的仁主,在他們的眼裡向來都是視民如草芥,他們只在乎自己的功名,只在乎自己的霸業,其他的在他們的眼裡似乎都不重要,或許如果我們真的穿越到那個時代,我們也只會是那個時代苟延殘喘的螻蟻。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