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孫權為什麼會向曹丕投降?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孫權為什麼會向曹丕投降?

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卻沒有遠大的眼光。他所想的,不過是保住江東,把荊 州吞併進來。至於一統天下,恐怕想都不敢想。赤壁之役,若非孔明和周瑜聯合在一起,孫權可能早已向曹操投降。

   但是孫權對劉聯盟。並沒有多大誠意。幾次為了小利,都不惜加以破壞。殺掉關羽以後,才知道茲事體大。劉備必定御駕親征,大軍壓境。張飛原來勇猛,再加上悲憤的力量。在這一次伐吳戰役,必定發揮很大的作用。孫權一向擅長用計謀,趕緊派遣間諜。 在大戰前夕,刺殺張飛。以為把這位威名僅次於關羽的大將除掉,便可以免於恐懼。他大概沒有料到,曹操之所以終生不敢篡位。對於劉備的顧慮,應該是重大的因素。換句話說,曹魏所害怕的,其實是關、張二將。如今孫權竟然替曹魏除去這兩員大將,曹丕趁劉備伐吳之際,來攻孫權,東吳還保得住嗎?

諸葛瑾再度求見劉備,表示孫權願送歸夫人、縛還降將、並將荊州交還。企求永結盟好,共滅曹丕。劉備正在氣頭上,根本聽不進去。諸葛瑾又將襲荊州、殺關羽的責任,完全推在呂蒙身上。說什麼孫權事先毫不知情,事後十分懊悔。劉備仍然堅持,說「不看丞相的面子,先斬你的頭」。諸葛瑾灰頭土臉,返回江南。

孫權無奈,派使者向曹丕投降。曹丕的意思,是既不助吳,也不助蜀。讓孫、劉交戰,等待兩國滅一國剩一國,那時候才出兵除之。決定冊封孫權為吳王,並不派兵接應。曹丕的智慧和見識,當然不及曹操。若是接受大夫劉曄的建議:當劉備進攻東吳時,起兵討吳。孫權要向劉備求和,劉備必定不肯。內外夾攻的結果,東吳必亡。接著攻打劉備,對曹魏來說,是最好的時機。

孫權向曹丕投降,實際上是假的。他知道魏、蜀兩面夾攻,東吳必定無法抵制。諸葛瑾求和不成,只好向曹丕投降。能夠獲得兵力支援,當然最好。 至少先安住曹丕的心,不致內外夾攻,還可以專心和劉備對抗。

曹丕嘴巴說得很動聽:孫權既然來降,這時候打他,對其他想降的人,造成心理上的障礙。

   不如接受孫權的投降,下面還有一句話,沒有說出來:以後還是要打他的。果然不錯,當東吳轉敗為勝時。曹丕假借助戰的名義,三路出兵,要暗襲東吳。但是時機不對,派兵也得不到好處。東吳銳氣百倍,曹丕大敗而回。

這一拉一扯, 又使一統天下的時候,拖延了很久。 若是劉備接受孔明的意見,先伐魏再東征。或者曹丕接受劉曄的建議,趁劉備伐吳之際,出兵攻打孫權。這兩種情況,只要任擇其一。 三國的結局,都不一樣。而一統天下的任務,卻很可能提前完成。天命原來歸於劉備,可惜他違反了「私人恩怨,不應該耽誤公事」的規律,使他不能如願以償。曹丕若能天命所歸,曹操早就一統天下了。孫權出爾反爾,孫策臨終時,已經明白指出「舉江東之眾,新局面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孫權是做不到的。一統天下與孫家無緣,似乎也是天定。這一隻看不見的手,由關羽而孔明,再由孔明而劉備。如今真是不知要轉向何方?天意難測,其實是上天也有說不出來的苦衷!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