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劉璋和劉備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劉備,即漢昭烈帝,是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為先主。他年少時拜盧植為師,並以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的身份自詡,先後經歷了鎮壓黃巾、討伐董卓等活動,並先後依附於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位諸侯,最終在赤壁之戰後拿下荊州大部,旋即西取益州、漢中等地,與北方曹操、江東孫權構成三足鼎立之勢。
在漫長的諸侯混戰之中,劉備曾屢屢遭受挫敗,卻堅持不懈、百折不撓。同時,他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準則受到海內名士的讚賞,以至於有陶謙、劉表等讓自家基業給劉備的事跡。不過,亂世之中形勢複雜,劉備面對這樣的托付也往往避讓不受。那麼,為何當益州劉璋邀請劉備入蜀時,劉備會選擇入主西川呢?事實上,這就需要從時代的大背景和劉璋所處的自身環境開始談起了。
許多人通常會認為,既然劉備如此輕易的就能獲取西川,是不是因為劉璋昏庸無能造成的。畢竟在《隆中對》裡,諸葛亮給了他「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的評語,而這也基本符合其心性和處事作風。當時,輔佐劉璋繼位的兩位重臣分別是龐羲和趙韙,這其中前者是東州派領袖,而後者則是益州派翹楚。
然而,正是由於劉璋行事不決、處事軟弱的原因,龐羲驕功自重、私自招募賨人為部曲,並意圖謀反,所幸被部下程畿(益州人)所阻止。至於趙韙則更加瘋狂,在被劉璋任命安撫東州兵暴亂之時,用錢財收買荊州方面以後,聯絡益州本土豪族起兵反叛,意圖讓益州派東山再起。從這裡可以看出,劉璋之所以「闇弱」,更多的還是源於其自身所處的政治環境。於是,學習荊州劉表引入外力平衡各方勢力,就成為劉璋有據可循的選擇。
要知道,自曹操迎奉天子之後,天下諸侯大多受其制約。這其中,河北袁紹、荊州劉表這兩個曹操曾經的盟友,對這個傀儡朝廷是最為不滿的。然而官渡之戰期間,劉表治下出現了張羨、桓階叛亂,牽制住他的精力,使其難有作為。更為重要的是,包括蒯越、韓嵩、劉先等重臣在內的眾人均曾勸諫劉表早日歸降曹操,這令其大為光火。劉備遷入荊州之後,很好地壓制住了這群人的想法,維護了荊州的勢力平衡。
同時,雖然劉表在世之時,劉備在荊州的影響力逐漸擴大,但雙方始終沒有撕破面皮。曹操南征之時,劉備一方面放棄了進攻襄陽劉琮,另一方面繼續輔佐不願投降的劉琦,這些都給他帶來了很好的口碑。如若將劉備先前在徐州、冀州等地的事跡放在一起,幾乎堪稱完美的履歷。這也是為什麼益州派懼怕劉備入川、東州派大多唆使其取而代之、劉璋自己則始終堅持己見的原因。畢竟在劉璋看來,反對劉備入川的人完全是因為害怕自己利益受損罷了。
除此之外,從純粹軍事角度考慮,劉璋同樣是做出了一些提前部署的。畢竟,邀請劉備入川是為了促使其北上抗擊張魯,駐紮梓潼就意味著劉備軍與荊州後方的交通被劉璋所扼守,其軍械鎧甲、糧草補給皆需看後者的臉色。加之還有虎視眈眈的張魯,在張松暴露之後,劉備事實上也的確陷於絕境之中,死傷逃亡近半。
當時,不論是曹操集團還是孫權集團,都有許多人不看好劉備,且已傳出其戰死巴蜀的消息。然而,最終劉備在耗費了大量時間、精力,折損了軍師龐統,並從荊州又調集三路援軍的情況下反敗為勝,成功奪得益州之地。
綜上所述,劉璋之所以邀請劉備入川,一方面是源於自身對平衡益州各方勢力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在於劉備入川之後反抗自己並不容易。更何況同為漢室宗親的劉備,其先前履歷的確非常漂亮。只是,不論是劉備集團內部的元老和荊州士人(比如諸葛亮),還是劉璋集團內部的東州派人士(比如法正等人),甚至是益州本土出身的張松都在不停的活動,想要擁立劉備上位。如此情形之下,雙方矛盾不可避免的會爆發,加之此時的劉備已經擁有荊州部分領地作為基業,最終入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