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滅亡之東吳為何不是趁機復國 而是反過來幫助西晉復國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西晉滅亡之東吳為何不是趁機復國 而是反過來幫助西晉復國呢

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西晉和東吳,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想要說清楚東吳為何不趁西晉滅亡時復國,反而幫司馬睿建立東晉,就得瞭解那個時代的背景。

西晉滅亡,東晉到隋朝這近300年的時間,是中國古代歷史中最混亂、最黑暗的時期。司馬氏儘是些不肖子孫,千方百計篡奪了曹魏的江山,卻沒那本事守住。

司馬懿的孫子,西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炎前期挺有明君氣象,於280年滅了東吳政權,真正實現了全國的統一。但後來就驕奢淫逸,怠惰政事,而且極為好色,在宮裡趕著羊車臨幸妃嬪就是他搞出來的。

他做了兩件極大的錯事,一是聽從楊皇后的攛掇,立智商欠費的傻兒子司馬衷為皇帝;二是分封諸王。

司馬炎去世後,以司馬衷的智商根本掌控不了朝堂,先是醜惡險毒的皇后賈南風出來亂政,接著司馬氏諸王一個接一個跳出來表演,為了爭奪司馬衷的控制權,大家你來我往打得兩敗俱傷,史上稱為「八王之亂」。

曹雪芹借《紅樓夢》表明了一個意思,但凡大廈將傾,必是先在家裡自殺自滅,外面的敵人才會衝進來。這真是一點都沒說錯,八王之亂弄得民不聊生,國力衰敗,果然引來五胡亂華,北方的漢人遭了大罪。

永嘉年間,內遷的南匈奴貴族劉淵起兵反晉,他建立的政權一開始叫「漢」,後來改為「趙」。311年,這個政權攻佔了西晉都城洛陽,這就是永嘉之亂。316年又攻入長安,西晉最後一位皇帝晉愍帝司馬鄴出城投降,西晉滅亡。

但司馬氏並沒死絕,永嘉之亂前後,大批北方漢人紛紛逃向遠離遊牧民族的南方,其中包括西晉皇室、名門望族、普通百姓等,這是歷史上第一次較為重大的人口南遷事件,稱為「衣冠南渡」。

到了南京之後,司馬懿的曾孫司馬睿在晉朝宗室及南北大族的擁戴下登基為帝,即晉元帝,史上稱這個政權為東晉。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晉朝宗室和北方大族擁立司馬睿情有可原,但為什麼南方大族,尤其是東吳士族也幫著司馬睿,而不趁機復國呢?要知道,此時離東吳滅亡才過了三十多年,很多老人還是東吳舊臣。

一方面,就是上面說過的那些內容。

天下大亂了,胡人們如狼似虎,專挑出頭的打。別看各方勢力奉司馬睿為主,某種意義上,他其實是大家推出來的一個替罪羊,隨時有可能被拋棄、被犧牲。

換言之,這並不是復國的好時機。雖然有可能復國成功,但成功之後呢?胡人虎視眈眈,北方失控,南方也四分五裂,復國並不能得到完整、獨立的政權,反而會變成活靶子。和走到台前相比,東吳士族更樂意做幕後人,危險沒那麼大。

而且北方大族也不是好惹的,看司馬睿就知道了,表面上是皇帝,實際上處處受到琅琊王氏的掣肘,否則怎麼會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王還排在馬之前。

假如東吳士族要復國,首先面對的就是北方這些大族,別看他們背井離鄉,實力猶在,部曲、財富、人才,一樣都不缺,東吳士族未必鬥得贏。就算僥倖成功,接手的也是個爛攤子,何必費那勁?

另一方面,東吳士族對孫權建立的吳國沒多少忠誠度。

古代家族觀念很重,亂世中更是如此,往往是流水的政權、鐵打的家族。就好比賭博,賭客們有輸有贏,但莊家才是最終的大贏家。

以諸葛亮的家族為例,諸葛亮是蜀漢的重要人物,他的兄長諸葛瑾卻是東吳權臣,這固然可以解釋為兄弟倆志向不同,實質上也是家族重於政權的一種反映,兩面下注,一邊翻船還有另一邊支撐家族。

而東吳的家族觀念比曹魏、蜀漢更重。

熟悉三國那段歷史的朋友們會發現,東吳有點奇怪,外出打仗基本都是失敗的,比如攻打曹魏佔據的合肥,小小一座城,守兵一般不過萬,東吳出動10萬、20萬打了五次都沒能拿下,孫權徒留一個「孫十萬」的笑稱;

境內防守則大多是勝利的,曹操打了多次濡須塢都沒成功,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也損兵折將。

原因何在?就是東吳士族在其中發揮了作用,他們只想保住祖上傳下的家業,外出打仗不符合他們的利益,打下來也是孫權的,不是他們的,不想為孫權賣命。而境內防守,守的就是自己的財產,必得竭盡全力。

赤壁之戰發生前,東吳士族就不斷勸說孫權投降曹操,因為對於他們來說,東吳換個名義上的主子不是什麼大事,反正誰來都得倚重他們這些當地名門。要不是孫權手段高明,又引劉備為外援,說不定那時就被曹操吞併了。

這樣的東吳士族,又怎麼會想著幫孫家復國呢?沒那概念。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