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由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周瑜的主要貢獻是什麼,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接著往下看
東吳如果真想搞蜀中,基本還是得搞統戰。蜀中那時多三輔與南陽避亂之人,劉焉自己是江夏人,東吳又有甘寧這一流重慶老鄉,真盤盤關係也不是沒指望。但周郎好像不是統戰風格的,所以真不大可能打下來。自古未有不佔荊楚而能西行入蜀的江東政權。
周瑜這番謀劃本意是讓一個新接基業的小萌新孫權安下心來,其實孫權哪裡放的心下周瑜,所以周瑜只說了讓奮威留守巴中這點卻忽略了劉備,這不是周瑜的失謬,而是周瑜故意將事說的很簡單,讓萌新孫權安下心來,先給孫權一個大餅,然後從孫權這裡討要權力。孫權自始至終就沒放心過手下人。從赤壁左右督事件,東吳將領各自手中的私兵,和周瑜謀劃與孫瑜一起取蜀都可見一斑。
其次,東吳缺乏支持周瑜二分天下的戰略資源。喜歡三國歷史的朋友切不可忘記,三國的三足鼎立其實是一超兩強。曹魏是超級大國。無論是蜀漢還是東吳,都是偏安小國。兩地人口稀少,民眾貧困。東漢的江東,和東晉以後的江南是兩個概念。
當時的江東還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長沙依靠的還是戰國楚國(吳國)的老底子。即便東吳奪取了東西川,連荊州,還是不足以與中原的曹魏集團抗衡。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提到了一個前提,待天下有變。如果天下無變,曹魏攻入蜀地,再揮師江南是遲早的事情。除非,東吳集團能像南宋那樣在四川有死心塌地的吳階,在正面長江一線有岳飛、韓世忠等。
但或許還是不行,因為東漢的江東地區沒有人口,沒有兵源,估計戰馬也少。實在是難以維持。再者,赤壁之戰之後的局面是周瑜沿曹操撤回之路追擊。在南郡與曹仁相持。當時劉備遣關羽絕北道,而黃蓋與劉備入洞庭湖,黃蓋奪取了武陵郡治所臨浣被孫權委任為武陵太守,而劉備奪取了長沙郡,此後劉備遣趙雲等人陸續取了荊南三郡,而武陵郡則是孫權劉備的接壤地區。
若孫權支持周瑜的入川計劃而不將荊州借於劉備的話,南郡之戰後荊州的狀態應是襄陽、南陽(宛城)屬曹操,南郡(江陵)、江夏(原曹軍文騁駐,今揚州)、武陵屬孫權,而長沙、桂陽、零陵屬劉備。
此勢力範圍孫權北接曹操,西臨巴蜀,南倚劉備。此時我們來分析一下周瑜的西取巴蜀戰略和魯肅的借荊州戰略。首先是保守派的魯肅戰略,這也是最終的歷史發展。荊州本土士族與劉備集團不會坐視,哪怕是大敗的瞞哥也樂意見他們撕逼。
出於對瞞哥的尊重,孫劉的矛盾也會克制。赤壁之戰以後,孫權對曹操捲土重來的恐懼應該能夠戰勝內部猜忌,另外周瑜暴病而亡,部屬親族並無異議,如果真是孫權做了手腳,從技術上來講,消除物議很難。孫權也知道周瑜的能力,他同樣也不想失去這樣一名可以讓東吳吃定心丸的大將。
但是你要是站在他孫權的角度看,很難說周瑜不會成為第二個司馬懿,當然當時司馬懿還在搞傳銷,搞死周瑜的好與壞也只有他孫權能夠權衡,如果說沒了周瑜就沒了江東,那還真小看了程普、韓當、魯肅等輩了。
周瑜送了孫策兩千人就回袁術那邊了,後來周瑜來投孫策,也只是邊防駐守,並未接觸東吳核心對孫策打江東的主要奉獻也只是初期的兩千人,孫策死後,周瑜在東吳也只是番外編,就像太史慈軍,甘寧軍的性質,攬政治大權的是張昭,軍事力量大部分還是在各老臣手裡,東吳初期制度,是自家軍,戰時歸孫策所統。
這一戰略在群雄爭奪戰的軍閥時期是很高效的,但是在三國鼎立的階段是落後的,結果孫權並未改革這一制度,再加上孫策周瑜的好交情,周瑜是第一沒能力反,第二也不會對不起死了的好兄弟。周瑜的光芒照的曹操不敢直視,只好在心裡將自己的失敗歸因於疫病的流行。奸雄曹操此刻與三歲小兒有什麼區別,只怕讓孫權在內心笑開了花。為何要取而代之呢?
丈夫處世兮立功名,那個時候的周瑜,功名有了,也通過赤壁之戰在史上留下了一席之地。他何苦要取而代之呢?除非是像王莽那樣處心積慮心無旁騖的想獲取最高權力。周瑜可不是那樣的人,即使面對程普的挑釁,他也是選擇了以德服人,就像一杯美酒那樣。而不是把自己變成一杯毒酒,讓程普吞下自己釀成的苦果。最重要的,周瑜還有著業務愛好,而且還很執著。明顯先拿下荊州,才會去打巴蜀。周瑜用甘寧龐統。看龐統後來表現,不可謂周瑜沒有打算。只能說活得太短,最強的曹老闆都打贏了。
基本沒敗仗的曹仁也打贏了,我很難信誰與爭鋒。就孫策和周瑜的關係,會不會並沒有那麼複雜。古人重義,或許後來周瑜帶兵發喪,想一手扶起東吳政權,也是太信賴和執著於與孫策的關係吧。實際上,三國雄主中,孫權人氣是最差的估計。也正因為孫權這個人物的性格個作為,讓這個陰謀論變的相對容易被人接受。我不是嚴謹的三國讀者。
羅列很多的史實,但是我只能說,單說孫權的性格,如果這個陰謀論果真是事實的話,不會太讓人吃驚。瞭解歷史的人都應該知道,周瑜和孫策,戰略方面並非同級,孫策是三國時期的韓信,周瑜對孫權的主要貢獻就是鎮壓了孫權即位初期反叛的部分將領,和效仿了孫策沙羨大戰的赤壁之戰,如果只看歷史陸遜一生的政治軍事奉獻是大於周瑜的。
眾所周知東吳掌控的荊州中部長江一線才是荊州經濟繁榮的地帶,而荊南則相對貧瘠,更何況劉備掌握的南四郡本身也不是完整的。
南郡是一個軍事重地,戰略要地,荊州咽喉,長江流域控水權,進入蜀地戰略要地。荊南四郡,地處偏遠,不是什麼軍事經濟重地,沒多大戰略意義,這些從各種史料記載和曹操的防守荊州策略就能看的出來。赤壁一戰,孫權也是迫於局勢與劉備聯合,但是成果卻被劉備佔有,而且赤壁之戰事實上就是曹操的水軍被燒了,沒那麼大損失,頂多就是一時打不過長江而已,而劉備得到曹操的軍馬器械糧餉地盤,也足夠劉備退可守的地步。
劉備的兵力上有問題,數年後劉備入蜀,本部兵力一萬,荊州守軍僅關羽機動兵力即約三萬,諸葛亮、張飛等援軍數萬,則劉備集團總兵力恐有八萬上下。這些前提都是得到了東吳借出的長江沿岸各縣邑,而如果只有荊南哪來的這麼多兵,即便有這麼多兵光靠荊南也養不起,劉備借地的借口不就是不足以容其眾嗎?
最後,周瑜二分天下,包括與孫權的溝通中都明確給了他對劉備的看法,能不能做到是一回事,完全篡改發言也是一回事,困劉備磨意志用其將,這是想法,另外劉備在借兵之前見孫權幾是單刀赴會的性質,何來的兩國峰會。周瑜所在的吳國,兵力沒有魏的強悍!
且不說才智謀略,哪一方更好。單憑曹操和劉備敢於拚搏的精神就是吳國所不能比的。而且吳國的集中權力並不在孫權手中,過於僵化的政權也難以讓他無法施展拳腳。我覺得,周瑜的死輸在了年輕,囂張的氣焰讓他自信心爆棚!他在吳國的地位一直是眾星拱月,無人能打敗他。一個人若學不會淡泊,寧靜,就無法擁有廣闊的胸懷,不是時代容不下他,是他容不下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