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的能力並不比比張昭弱 孫策托孤為何只選擇張昭一人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周瑜的能力並不比比張昭弱 孫策托孤為何只選擇張昭一人

你真的瞭解孫策托孤嗎?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官渡之戰時,孫策準備暗地裡北上襲擊許都,將漢獻帝劉協這張寶牌握在自己手中。只可惜孫策在外出狩獵的時候,被人暗中偷襲,一箭正中面頰。這些偷襲孫策的人是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他們這樣做也是為了報仇,因為孫策在平定吳郡時,殺死許貢。孫策知道自己活不長了,只能臨終托孤。他當時叫來孫權,說:「若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

 

看上去,張昭與周瑜都是孫策的托孤之臣,但實際上,這句話是在演義之中,正史中並沒有這句話的記載。在《三國誌》裡,孫策當時的托孤與當年劉備對諸葛亮的托孤很像,大致意思就是如果孫權難當大任,張昭可取而代之。可以說,張昭不僅深得孫策信任,更是被給予了很大的權力。說到這裡,大家肯定看不明白了,這周瑜與孫策可是連襟,而且自幼熟悉,相交莫逆,更何況周瑜的能力別說比張昭強,至少兩人之間沒什麼差距吧,那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什麼孫策還是只托孤張昭一人,而不托孤給張昭與周瑜兩個人呢?

孫策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深知此時孫權年紀尚小,而江東內部政權極其複雜,各個門閥士族之間的利益關係還沒有梳理好。在這樣的情況下,孫策尚且能用自己的身份與威望鎮壓住這群位高權重的舊臣,但孫權沒有軍功,沒能為東吳開疆拓土,他拿什麼來鎮壓?正因如此,孫策必須從這些大臣中選擇一人,幫助自己的弟弟掌權,而這個人,就是向來忠厚,對自己也很忠心的張昭。

事實上,張昭用實際行動完成了孫權對他的托付。他在孫策大喪之時,就宣佈遺命,尊崇孫權,同時安撫百姓,使各路英雄各安其所,更是用實際行動支持孫權,他親自扶孫權上馬,列兵而出,以懾服眾人。諸位大臣看到張昭對孫權都臣服了,自己還有什麼理由不臣服的?就這樣,孫策與孫權之間的權力交接,就在張昭的促成之下順利地完成了。

而之所以不提周瑜,正是因為周瑜與孫策關係匪淺。如果此時本就位高權重的周瑜再一躍成為托孤重臣,一方面,當時的大臣們不一定會願意看到周家做大;另一方面,周瑜後來帶兵奔喪,同樣拜倒在孫權面前表明立場,也是進一步鞏固孫權的權力。更何況此時由孫權給予周瑜更大的權力與地位,能將孫家與周家的香火情進一步的延續,兩家皆大歡喜。

筆者認為,孫策在臨死前有這樣的安排,不僅讓孫權順利地接過了自己手中的權勢,也讓江東內部不發生糾紛和混亂,不得不說孫策實在是走了一步好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