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被《三國演義》歪曲的兩大著名將領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揭:被《三國演義》歪曲的兩大著名將領

導讀:《三國演義》是一部以劉備為立場的歷史演義小說,在很多時候,它對歷史的記述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於是不可避免的許多英雄都被歪曲了,其中最厲害的莫過於周瑜、魯肅之類的和蜀國眾人直接交鋒的人。此外在小說中,還有許多著名將領也被歪曲的厲害,比如說淳於瓊、魏延。

淳於瓊

曹操偷襲烏巢非常有名,無論是《三國誌》還是《三國演義》對此都有記述。不過,對於淳於瓊這個人物,描述卻是大相逕庭。在《三國演義》中,袁紹軍有一批糧食在運輸中被劫,害怕糧倉有失,就派大將淳於瓊前去守衛烏巢。這淳於瓊是個酒鬼,全不把如此重任放在心裡,整天價只顧飲酒。

袁紹有個謀士參謀叫做許攸,投降後給曹操獻上一條計策,讓曹操偷襲烏巢糧倉。說烏巢糧倉的守備將領是淳於瓊,這個人嗜酒成性,必定沒有防備。曹操聽從了他的建議,親自率兵趕到烏巢,淳於瓊果然飲酒過度,醉臥帳中未醒,結果是烏巢糧倉被燒。淳於瓊和他的守衛兵士被捉住割掉了鼻子,放回袁紹營中被袁紹殺死。從此,這淳於瓊就成了飯桶酒鬼將軍。

實際上,淳於瓊所失一是在於對手的強大,二是意想不到遭到了襲擊。曹操能夠剪滅群雄統一北方,並不是一般的諸侯可以相比,而淳於瓊丟失了烏巢,正是曹操親率軍隊所為。還有,袁紹的謀士參謀沮授建議派出一支部隊在外圍巡邏,以便保護烏巢糧倉,但袁紹沒有採納。很可能袁紹認為曹操不會再來直接攻擊烏巢,因為在此之前,曹操已經襲擊過袁紹的運糧部隊,同樣的事情不會重複去做,或許這就是袁紹的想法吧。

就戰術層面上來說,淳於瓊是一萬對曹操的五千軍,也同樣沒有勝算。淳於瓊的這支隊伍是去迎接運糧部隊,不一定全部留在烏巢;袁紹撥給淳於瓊的也不會是精銳部隊。最關鍵的是,無論是袁紹還是淳於瓊,都沒有想到曹操會突然出現。而這時候的淳於瓊,既要列陣迎敵,還要留下一部分人守衛糧倉,否則,如果糧食被燒,即便是打敗了這支曹軍,淳於瓊也是死罪。所以,淳於瓊開始的時候是在營寨外列陣的,當曹操攻擊很急的時候,淳於瓊抵擋不住,這才退守到營寨以內。如此看來,倉促應戰的淳於瓊,並不一定能在人員數量上佔有優勢。

要說淳於瓊也是一個有點兒資格的人物了,還在漢靈帝時期,朝廷設立了西園八校尉,淳於瓊和曹操、袁紹都是其中之一。後來袁紹想將軍隊分為三軍,讓淳於瓊掌管其中一軍,雖然沒有實行,也可看出淳於瓊在袁紹軍中的地位。很可惜,淳於瓊成為了袁紹的屬下,在此人手下,有能無能又有多少區別?比如說那個張郃,後來成為曹操的「五子良將」之一,可在袁紹手下,他又表現出多少才能?

不管怎麼說,淳於瓊丟掉了烏巢糧倉導致袁紹戰爭被動不假,但要說他是一個酒鬼將軍,還是有點兒被毀的狠了些。

魏延

在民間,魏延是一個隨時可能叛變的人物,為什麼?因為魏延「腦後有反骨」,天性決定了他不會盡忠到底,早晚必定反叛。在《三國演義》中,魏延被塑造成了一個反覆背叛的典型。在荊州,劉備被曹操所迫,準備進入襄陽城,卻被蔡瑁等人拒絕。魏延打開城門,劉備卻怕驚擾百姓,拒絕入城。魏延和文聘大戰,兵士折盡,卻沒有尋找劉備,而是去投奔了長沙太守韓玄。這是暗示了魏延的叛變性格,你想,趙雲也是失散了,人家為什麼沒有投別處去?

後來,關羽戰長沙,韓玄因為黃忠與關羽作戰不力,要斬了黃忠,魏延出於義憤,也因為不受重用,斬了韓玄,投降了劉備。在這兒,魏延是投降劉備,而不是「裡應外合」配合劉備。所以,在投降後,諸葛亮反而要斬了魏延,說的就是魏延「腦後有反骨」。劉備求情,諸葛亮饒了魏延,從此,魏延也對諸葛亮畏懼服從。諸葛亮死後,魏延認為蜀國已經沒有人比得上自己,這領兵大將必定是自己,卻不想諸葛亮臨終將兵權交給了楊儀,魏延因而再一次造反。不成想,這一切早在諸葛亮的預料之中,魏延被事前安排在身邊的馬岱斬首。

正史中的魏延在荊州時沒有什麼表現,直到跟隨劉備入蜀立有戰功,這才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為漢中王,要離開漢中,需要選拔一個人鎮守,就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魏延駐守漢中,這兒沒有大的戰事,蜀漢國卻有了一個安定的北部邊境。劉後主建興八年,諸葛亮令魏延獨自領兵西入羌中,打敗了魏國的費瑤、郭淮等人,魏延陞遷為征西大將軍,這是在諸葛亮之下的最高軍銜了。

然而,諸葛亮死後,遺命讓楊儀率領大軍退回到蜀國,讓魏延斷後;還說如果魏延不按照這個命令辦事,就不管他,大軍自行撤退就可以了。魏延本來和楊儀有矛盾,已經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看到自己想留下來繼續和魏國作戰的想法得不到支持,就先楊儀一步向國內撤退。魏延最大的問題是他不該撤兵後燒燬了閣道,以至於後來的軍隊只能翻山越嶺回歸;更有甚者,魏延還在山口率兵對陣楊儀。結果是兵眾四散,失敗被殺。

魏延是不是「反了」,《三國誌·魏延傳》有一段話:「魏延最初不向北投降魏國而向南回到國內,只不過是想除掉楊儀等。……魏延的想法不過如此,並不是想背叛蜀國。」實際上也是如此,不向敵國投降,不回兵佔領政權所在地,哪怕是一個郡,這能叫造反嗎?但問題在於,亂軍也是作亂,早已經被諸葛亮「拋棄」的魏延,再有這麼一個亂軍之罪,以塑造諸葛亮正面形象為要務的演義話本,不把魏延狠狠地再毀一把,又怎樣讓諸葛亮更加「高大上」!

看看演義中的魏延形像塑造,倒有點兒像是小孩過家家!人家立有大功,不獎賞也就罷了,還要殺掉人家,理由竟然是說人家「腦後有反骨」!要是照這個邏輯,是不是任何軍法刑律都可以不要?很簡單,我只要說你哪里長得不對,日後必定會如何如何就可以殺?後來魏延「反了」,要殺魏延,還要讓魏延大喊三聲「誰敢殺我」,實在是可笑之極,這究竟是一個大將所為,還是小孩子們在自己編排一種遊戲節目?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三國演義》的文學藝術手法,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手法,三國故事才更加的動人和耐人尋味。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