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蜀漢步兵和曹魏騎兵,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在古代的陸地戰爭中,騎兵是最有效的力量。騎兵的數量和質量直接決定著一個政權軍事實力的強弱。騎兵也是許多經濟文化落後的遊牧政權屢屢擊敗經濟文化發達的政權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一種觀點認為人的極限耐力比馬強得多,這樣一說,騎兵是猛,但是作戰不如步兵,這一論據主要來自兩次比賽的數據。賽馬紀錄是84天4300公里,平均每天51公里。人類極限耐力挑戰賽的世界紀錄是41天4345公里,每天106公里。相比之下,人類的極限耐力幾乎是馬的兩倍。
但是,這並不能作為騎兵機動能力不如步兵的論據,因為:人類戰爭史上佔絕對多數的行軍,根本用不到人馬的極限耐力。三國時期的大部隊行軍速度在11--32公里之間。而在山區等道路崎嶇的地形,一天前進24公里就已經是極限了。
在古代陸地戰爭中,騎兵對步兵擁有絕對的優勢。但在三國時期,諸葛亮的蜀漢步兵為什麼可以打敗曹魏的騎兵?騎兵並非不可戰勝,三國的兵種是這樣的,孰強孰弱,魏國鐵騎驍勇,蜀國步兵凶狠,吳國步騎皆不如曹劉,但江東水師天下無雙,自保有餘卻難以遠行,於是魏蜀兩國長期在陸域形成對壘。在正常情況下,步兵和騎兵處於被動地位。主要原因是他們的機動性決定了他們在戰場上戰鬥的主動性。步兵想打仗就看騎兵是否同意,而騎兵想打仗步兵,只能被迫打仗。
但是,騎兵並不是不可戰勝的,在漢中和陳倉地界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展開了殊死爭鬥,在一系列的戰鬥當中,諸葛亮率領的步兵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三國誌蜀書三》記載到:「冬,復出散關,圍陳倉,糧盡退。魏晉將領王雙率軍追擊亮,亮與戰,破之,斬雙,還漢中。」這些簡潔的文字記錄了一個歷史事實,即中國有三國時期步兵打敗騎兵的記載。
首先,從歷史上看,「率領騎兵追亮」證明這個追亮者是騎兵,只有騎兵才能在諸葛亮軍隊的行軍紀律下趕上撤退的蜀漢軍。
諸葛亮沒有像《三國演義》所說的那樣,安排魏延在林子裡攻殺王雙。相反,諸葛亮當面與王雙對質,殺死了王雙(當然,不能理解諸葛亮親自動手,在混戰中殺死了王雙)。倒是諸葛亮用弓弩殺死了張郃。而這次殺王雙還真是以步兵對騎兵硬生生拿下的。
為什麼諸葛亮能夠輕而易舉地拿下魏國的騎兵,並不是蜀國步兵本身強悍,而是事在人謀,騎兵的優勢可以在平原地帶發揮到極致,而在山區丘陵地帶卻大打折扣,而蜀道的難行世界聞名,加上蜀軍對地形的熟悉,每每把魏軍誘入泥濘狹窄的地段聚而殲之,例如諸葛亮劍閣設伏誘殺張郃,魏軍接連受挫,以至於發展到司馬懿閉門不出堅守城關。
《百戰奇略》曰:「步兵、騎兵作戰,必須順山、順險、順樹,百戰必勝。敵攻我一面,則我兩哨出兵,從旁以掩之;敵攻我兩面,我分兵從後以搗之。」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步兵是完全有可能對抗騎兵的,強大的魏國也不是不可戰勝的,從而也體現出了諸葛亮當時的北伐有多麼的艱辛。
同等數量的騎兵和步兵沒有其他干擾。在平原的開闊地帶,騎兵一定會贏。不過,有了拒馬,陷阱(鐵蒺藜等)、壕溝等要素的幫助下,步兵已成為靈活的一方。在我看來,兩臂之間沒有約束。在《孫子兵法》中,我們也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就像水軍在陸地上打不過陸軍,陸軍在水上打不過水軍。騎兵的勝在於其強大的衝擊力。騎兵衝鋒勢不可擋,氣勢磅礡,尤其是重騎兵身穿重甲簡直就是一支古老的裝甲部隊。一旦重騎兵攻擊步兵陣,步兵將無法阻止它。金國曾依靠鐵浮屠縱橫中原。岳飛雖然發明了砍斷馬腿的方法,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砍掉馬腿的步兵幾乎再也沒有回來,而步兵勝在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