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時期的中書一職權力有多大 中書是宰相嗎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魏時期的中書一職權力有多大 中書是宰相嗎

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中書職務,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曹魏建立後,沿襲漢制設立了中書制度。中書官員在兩漢時期,一直是由宦官來擔任的,其職責為傳達朝臣上奏的文書、奏章,如果皇帝就奏章詢問中書有關問題,中書可以對奏章內容提出初步建議和建議,供皇帝參考。

魏文帝代漢自立,建立曹魏帝國以後,也在朝廷設立了中書制度,但不再由宦官擔任,而由普通士人來擔任。曹魏在中樞設立中書省,以中書監為長官,中書令為副長官,其職責就是替皇帝起草政令、詔令和各種文書,同時還能就職務為皇帝提供參考意見。曹魏中書設立之初,品級是很低的,只有六品,職權也比較小,按正常制度,中書的權力被限制得很死,和顧問、秘書差不多。

但這並不妨礙曹魏中書發展成為權傾一時的要職,特別魏文帝和魏明帝兩朝時,中書監和中書令權力非常大,「號為專任」,因為深受皇帝信任,所以朝廷各項政事皆能過問。

曹魏最有名的兩位中書官員,中書令孫資和中書監劉放,甚至在魏明帝病篤時,利用魏明帝無法言語的機會,強迫魏明帝改詔,啟用曹爽和司馬懿為顧命大臣,換掉了魏明帝之前擬定的由宗室成員輔政的顧命大臣名單。孫資和劉放以中書的身份,強迫魏明帝改詔之舉,為日後司馬懿篡權提供了契機,改寫了曹魏的命運。

曹魏中書監和中書令的權力之大,是顯而易見的,居然能左右顧命大臣的入選。那麼是否就能說明,曹魏中書是宰相呢?當然不能。

中護軍蔣濟就曾上疏魏明帝,批評中書令和中書監權力過重,有危害曹魏江山之危險。

今外所言,輒雲中書,雖使恭慎不敢外交,但有此名,猶惑世俗。況實握事要,日在目前,儻因疲倦之間有所割制,眾臣見其能推移於事,即亦因時而向之。-《三國誌·魏志·蔣濟傳》

蔣濟在奏疏中提到了這麼一句,所謂「儻因疲倦之間有所割制」,說的就是中書作為皇帝的近侍,可以利用皇帝精力不濟之際,對朝政施加不確定的影響,從而嚴重的政治後果。後來中書令孫資和中書監劉放,趁魏明帝病重時強行逼迫魏明帝修改顧命大臣名單,這和蔣濟的奏疏不謀而合。

從蔣濟的上疏中,我們還可以看出,中書不在朝臣之列,僅僅是皇帝身邊的侍從而已。中書的權力來源於皇帝的授予,而非制度使然。儘管中書有干預朝政的權力,但這種權力並不符合制度規定,僅僅是皇帝憑自己的喜好授權而已。由此可見,曹魏的中書權力的確很大,但權力來源於皇帝而非制度。

由此可見,曹魏中書權力過大,其實是皇帝信任他們並賦予他們一些權力所導致的。因為按照曹魏制度,中書職權僅僅是替皇帝起草詔令,必要時為皇帝出謀劃策,並沒有實權。不過在魏文帝和魏明帝兩朝時,因為皇帝非常信任中書,所以中書提出的參考意見,皇帝往往會採納。這就為中書干預朝政創造了條件、提供了機會。這也是他們權力膨脹的主要原因。

但我們不能據此認定曹魏中書就宰相。目前主流觀點認為,宰相應該同時具有議政權和統領、監督百官的權力。而中書雖然掌握了部分參政議政的權力,但也只是掌握了一部分而言,而且也沒有監督文武百官的權力。所以曹魏中書完全談不上是宰相。

那麼曹魏的宰相是誰呢?曹魏前期和中期的宰相是三公(太尉、司徒和司空),到了後期,就是高平陵之變以後,曹魏宰相變成了尚書(錄尚書事、尚書令和尚書僕射)。總體來看,曹魏的宰相職權逐步從三公過渡到尚書,和中書沒有太大關係。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魏文帝和魏明帝兩朝的中書權力非常大,甚至超過了尚書,卻不能被稱作宰相呢?

其實前文就有提到這一點,那就是中書的權力,來源於皇帝寵信,而非制度賦予。按照正式的成文制度,中書的權力是比較小的,無法和尚書相提並論,但是如果中書受到皇帝的寵信,就可以獲得非常大的權力。

孫資和劉放這兩位中書官員,敢強迫病篤中的魏明帝改詔,就是因為魏明帝平時太寵信他們了,再加上當時魏明帝病入膏肓,所以他們才敢這麼放肆。如果魏明帝身體狀況正常,或者就按制度來讓中書辦事,孫資和劉放是不可能篡改魏明帝遺詔的。

綜合來看,曹魏中書權力之重,並不是正式制度規定的,而是皇帝寵信的結果。中書的本職工作就是替皇帝起草詔令,至於詔令的內容,當然是皇帝所決定的。在制度上,中書無權干預皇帝起草什麼內容的詔令,自然也就談不上議政權了。因為魏文帝和魏明帝經常咨詢中書,才使得中書可以影響職務,特別是人事安排這部分。而且中書作為皇帝近侍,自然無法統領外朝的文武百官,更談不上監督百官的執行情況。

無論是參政議政,還是監督百官,從這兩個方面來看,曹魏中書的「宰相」名號,當然是名不副實的,並不是所謂的宰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