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真的是腦袋發熱嗎?其實不然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真的是腦袋發熱嗎?其實不然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真的是因為關羽的死而上頭嗎?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首先,劉備不是腦袋發熱,而是經過仔細盤算,背後牽扯到了三國利益博弈。

關羽219年年底就死了,可劉備於221年7月才發兵。

你可以理解為劉備要籌備,因為這期間蜀國發生了很多大事,比如221年劉備稱帝。但發生大事的不僅只有蜀漢,三國都發生了許多大事,再者說,劉備想報仇,不應該越快越好?想收復荊州,最佳時機莫過於孫權剛拿下,人心還未穩固。

如果劉備動作夠快,荊南兩郡也許不會投降,還在頑抗,陸遜也不是把每個縣城都攻下了,大部分都是投降。

《陸遜傳》:備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諸城長吏及蠻夷君長皆降。

第二、劉備示好

前面說這期間三國發生了很多大事,但最大兩件事,莫過於老曹升天小曹篡漢,你把劉備出兵時機跟這兩件事聯繫起來,很多事情也就迎刃而解。

老曹活著的時候,大耳朵根本不敢動手。為什麼?很簡單,倆人是死仇,老曹恨他恨得牙癢,如果劉備出兵伐吳,那老曹大概率要從北方給他一下。

但老曹死了小曹上台,形勢就不一樣了。

220年老曹剛病死,劉大耳朵就派人過去弔唁示好,小曹覺得,你利用我爹喪事談和好,太不地道,拒絕了使者。

《魏書》:備聞曹公薨,遣掾韓冉奉書吊,並致賻贈之禮。文帝惡其因喪求好,敕荊州刺史斬冉,絕使命。

雖然魏書稱小曹下令斬了劉備使者韓冉,但實際並沒殺,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因喪求好」四個字,說明劉備的確表達了善意。

魏蜀是死敵,劉備求好曹丕,為什麼?

第三、炒房戰術

到了220年10月,曹丕篡漢,這對以興復漢室為宗旨的大耳朵來說,絕對無法容忍。老曹至少一輩子沒敢公開篡位,你倒好,上來就把漢帝給廢了,叔可忍嬸不可忍。

從政治上來說,魏才是蜀漢頭號大敵,但劉備聽說小曹稱帝之後,只是微微一笑,開始發佈動員令,目標卻是東吳。

這讓蜀漢諸多大臣,百思不得其姐,如果法正活著,他一定明白劉備的姐姐在哪。

221年7月,劉備就到了秭歸,並打了幾個勝仗,可蜀軍並未乘勝追擊,一直拖到222年正月,才開始出兵,他在等什麼?

即便出兵,蜀軍也沒走多遠,走到夷陵就停下來。

夷陵在哪?今湖北宜都北,離秭歸多遠?一百來公里,最多不到250里,也就是說,劉備只往前走了兩百里,就停下了,幹嘛呢,開始蓋房子,蓋了多少呢?從巫峽一直修到了夷陵,足足七百里。

《曹丕傳》:帝聞備兵東下,與權交戰,樹柵連營七百餘里。

走兩百里路蓋七百里房子,劉大耳朵你是不是藉著打仗理由來炒房的?沒想到啊沒想到,濃眉大眼的大耳朵,竟然也幹上了黑心地產商。

第四、劉備的謀略

俗話說反常必有妖,就連小曹也吐槽,「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

劉備不懂兵法嗎?他太懂了,那為什麼這樣做?

劉備口口聲聲伐吳,他帶了多少兵?

《魏書》:癸亥,孫權上書,說:「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

東吳多少兵力呢?五萬。

《陸遜傳》: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於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以四萬打五萬,還是遠征,這也想幹掉東吳?劉備但凡多吃幾顆花生米,也不能醉成這樣。

遠征跟家門口防禦完全兩個概念,打仗就是燒錢,什麼最麻煩?運輸。遠征能出動多少兵力,不是由人口決定,而是由經濟決定,沒有物資或者運不過去,你就算有100萬人,派他們去挨餓嗎?

這就是劉備的老道之處,選擇夷陵是因為近,運輸方便花錢少,蜀軍不會餓肚子,而連營是為了長期佈防。

你仔細看完夷陵之戰所有記載就會明白,其實主攻的是東吳,蜀軍反而在防守。

劉備根本沒想跟東吳搏命,他只是做個攻擊架勢,他想幹什麼?他在等待...

第五、三家博弈

天下之勢,牽一髮而動全身,三國不是只有蜀和吳,如果蜀攻吳,魏國會怎麼做,做壁上觀?伐吳單靠蜀軍做不到,但要是魏蜀兩面夾攻呢?

聽說劉備發兵,孫權第一件事不是佈防,而是派使者找曹丕稱臣。

曹丕問大臣們意見,劉曄說:「好機會,我們兩路夾擊,吳國撐不過一個月,而吳國亡了,蜀也蹦躂不了幾天。」

《劉曄傳》:宜大興師,逕渡江襲其內。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

劉曄的話很有道理,吳亡了蜀很難獨存,但對劉備來說,他有選擇嗎?滅掉東吳雖然少了一個盟友,可這是一個總在背後捅刀子的盟友,僅憑四川一州之地干翻魏國,他連想都懶得想。

劉備必須賭把大的,他呆在夷陵不走,就是等魏國出兵。魏國出兵方向必定是合肥,沒必要跑夷陵三家混戰,那麼東吳滅亡後,魏國獲得江南,而蜀國奪回荊州。

雖然單挑魏國會很難,但在劉備看來,那也比只有益州把握要大得多。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曹丕剛剛篡漢,內部不穩,雖然知道是機會,但不敢發兵,劉備等來等去,足足等了六個月,沒等到魏軍,只等到了陸遜一把大火。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