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之前兩軍大造聲勢但卻拖了很久,我覺得兩國應該有過一些談判,劉備肯定想拿點東西,但雙方沒有談攏只好開戰了。而曹丕一直在觀望,我覺得他不輕易出手是對的,吳漢兩軍對峙這麼長時間,一旦魏軍出擊,東吳會立即向蜀漢服軟,甚至於割地賠款,再全力應對魏國,那麼曹丕估計啥都撈不到。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反觀劉備,深入敵境三百里,停滯不前,對峙數月,實屬不智。情況已經很明朗了,曹丕不會出手,東吳堅守而不應戰,也就是說漢軍沒什麼機會,拖得太久一定會師老兵疲,露出破綻,這種時候只能往後稍稍了,但是劉備仍然咬住夷陵不放實屬不智,終於被陸遜的兩棲登陸作戰以及火攻大法打得手忙腳亂,損失慘重。
蜀軍深入敵境銳氣正勝要的就是速戰速決,這也是劉備對吳開展大規模決戰的原因,前期也確實產生了不少戰果。只不過陸遜更沉穩,劉備輕敵了。劉備多次引誘陸遜出戰,陸遜堅守不出,只好在夷陵駐屯下來。而陸遜此時就發現了戰機。夷陵(今宜昌)是一個逼仄的山前衝擊平原,劉備沿河駐紮方便取水,但也暴露了弱點。而陸遜抓住戰機發動了火攻,這樣蜀軍連逃命都沒得逃,簡直是曹操鐵索連船的翻版。
夷陵之戰失敗,我覺得內部資源匱乏是主要原因,漢中之戰是客場但劉備有法正這樣的謀士參謀,趙雲等一眾大將,而夷陵劉備是光桿司令,趙雲督江州,張飛戰前就身死,法正也病逝,最後被拖在猇亭也是被逼無奈,水路無法進取,聯合的沙摩柯戰死,無法形成合圍,黃權防備曹魏。我記得連營也是一種反擊的戰法,不過士氣低落遭遇火攻,所以說是必敗之局也不為過。
益州漢中郡離荊州南郡北部的襄陽和樊城,漢水上游到漢水中游而已,而且這段水路已經控制在劉備手上。劉備不增援不是地理原因,是益州新附,益州本土勢力,還沒搞定的原因。劉備的兵力對比孫權並不佔優勢,又是主動進攻孫權,孫權防禦戰的強大,諸葛亮想必是看得到的,所以按諸葛亮的思維模式,這種仗是沒法打的,所以他以為可以令主上不東行。但是,劉備的目的根本不是找孫權拚命,甚至,連打都沒想打,他就是想通過造勢誘惑曹丕下場,劉備心裡很清楚,最大的敵人是曹魏而不是孫權,他只是做出打孫權的樣子而已。真正的用意其實是外交上的攻勢。
東吳偷襲荊州,劉備自知漢室大業已去,接下來唱什麼戲都和他老劉家無關。所以,夷陵之戰就是想恢復這個命運節點去的。 如果劉備贏了,自然有機會殺掉呂蒙報仇。之後他肯定寫信兩家言歸於好,不可能和東吳死磕。整個歷史變化的核心其實在呂蒙這個奇怪的人物,從對荊州下手開始就是他做的建議,殺關羽也是他擅自動的手。
其實只要把關羽送回蜀國,劉備還真未必會急急忙忙地興兵報復。結果關羽一殺,劉備知道東吳是徹底不要什麼聯合戰略了,兩國再沒回轉餘地,只能硬著頭皮出兵。夷陵大戰,蜀軍損失慘重,吳軍又好到哪裡去?光是兩國盡起主力對峙7個月,就極大的消耗了寶貴的戰略資源。可以說呂蒙簡直是曹操派去的最佳間諜,奪荊州還可以說是蠱惑孫權在不合適的時間冒險,殺關羽簡直就是滅了兩國的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