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 這段文字,采自《三國演義》。說的是黃巾起義發生之後,幽州刺史劉焉(這裡實際上是三國演義的一處錯誤,此時的幽州長官應該是劉虞,劉焉在益州)在本州境內出榜招募英雄。而這涿縣,就是當時的幽州第一郡涿郡的郡府所在地。
劉備,便生活在涿縣。
眾所周知,劉備最常用的一張招牌便是:「吾乃中山靖王之後。」這中山靖王便是漢景帝的兒子劉勝。據說他與自己的同母兄長劉彭祖,一個受封為中山王,一個受封為趙王,治國風格卻完全不同。弟弟劉勝說你這做諸侯王的,怎麼能專門干涉官吏的事務呢?那不應該啊,你就該像我這樣,整天聽聽音樂、看看歌舞才是啊!而那哥哥劉彭祖呢,卻反過來指責劉勝:你這小子只管享受,上不輔佐天子,下不安撫百姓,又如何能算是藩臣呢?
(瞅瞅,這是中山靖王劉勝的畫像)
好吧,這便是一個消極無為、一個積極有為的典型對比。那劉彭祖不辭辛苦,常常夜間都不休息,帶著一幫士卒在國內來回巡查,嚇得來往欽差使者都不敢在此停留。而劉勝呢,則勤奮地淫樂,據說也頗有成績,那成績便是生了一百二十多個兒子。
在這一百二十多個兒子之中,有個叫做劉貞的,便被封在涿縣。老爹是王,他便是侯。可是做這侯的壓力也實在忒大。漢初制度,每年八月皇帝祭高祖廟獻酎酒(多次復釀的酒,按當時而言,算是規格較高的酒)之際﹐諸侯要按封國人口數呈獻黃金助祭﹐且需經過相關部門的驗收。
問題便出在這驗收之上,志在削藩的漢武帝。便常常用「獻酎金不足」這個罪名,廢去一些諸侯的爵位。而劉備的老祖宗劉貞,便是因為這緣故,失去了爵位,且一掃到底,他與他的子孫,自後都成了平頭百姓。
好吧,往後便是數百年的歲月輪轉,兩漢交替之際,劉備的先人也沒能有什麼表現,所以依舊是平民。直到東漢的中後期,劉備的祖父劉雄、父親劉弘兩人,算是在州郡裡覓到一些小官職來做。可是到劉弘這個時代,劉家居然已經是經濟欠富裕的水準,以至於生於那個時代的劉備,必須與老媽一起編鞋子織草蓆出去賣,才能維持生計——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劉備此時已然淪為中下階層,實在談不上有什麼傲人的資本了。
事實上劉備依舊胸有大志,據說他所居住的村莊,有一棵高達五丈有餘的大桑樹,換算成米,差不多也有十七米的高度,而且這樹冠,還空前的巨大,儼然如一輛小車的華蓋一般,以至於來往之人都覺得很奇妙,說這個地方一定會出貴人啊!
這個典故的真實性,其實就和劉邦斬大蛇那個故事差不多了。不能說他一定是假的,可即便是真的,也無需太在意。劉備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還是與他自己以及時勢相關,與樹的大小,只能呵呵而已。
可在當時,這個事情還真有人關注,譬如晉人習鑿齒就說,曾有個姓李的風水先生也看到這棵大樹,並作出類似的預言。而在晉人陳壽撰寫的《三國誌》裡,就明白無疑地說——劉備小時候,就曾經與一幫同姓的小孩子在這大桑樹下玩,甚至說出一句驚世駭俗的大話來:
「我將來一定會坐這樣的羽葆蓋車呢!」
這話恰好被他叔叔聽到了,趕緊一把摟住,不許這小孩子再胡說,為什麼呢?因為「羽葆蓋車」聽上去好像只是用鳥羽毛裝飾的豪車而已,劉備也許只是看中那羽毛,可事實上那是唯有真龍天子才能乘坐的特殊車輛。
事實上,劉備說這話,也幸虧是在漢代,那時風氣還算寬容,鄉間也沒有錦衣衛出沒,若是放在明代,此時便該有滿門抄斬的禍事當頭了。
所以,他叔雖然不許劉備亂說,心裡或許還隱約有些詫異,這孩子莫非有些與眾不同,將來真能有出息也說不定。
(圖:據說後來劉備曾與老師相逢在戰場上,而盧老師居然成了囚徒)
於是這麼一來,由劉氏宗族出資贊助,為劉備找了一位好老師,那便是涿縣裡的一位偉人盧植。而找到好老師往往就意味著你會認識一些非同凡響的同學,譬如眼下,劉備便認識了遼西人公孫瓚。
雖然如此,有好老師你未必就是好學生。這話放在劉備身上還真是不錯,連史書都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這老兄「不甚樂讀書」。中國人都習慣幫那些大人物說好話,在此種情形之下都說劉備不喜歡讀書,那麼真實情形便是他實在是「很不喜歡讀書」。
那麼他喜歡什麼呢?牽條狗、騎騎馬、聽音樂、穿漂亮衣衫——好麼!這不就是典型京城大少的愛好麼,你一賣鞋襪的個體戶,居然染上富貴階層才該有的愛好,這還得了?
可話又說回來,也正是因為愛玩,他才與兩人結緣。這兩人便是涿縣城裡賣肉的肉鋪少掌櫃張大公子、外地來涿縣打工賣豆腐的個體戶關某。
演義裡故事場景編得頗熱血沸騰,說劉備在榜文下一聲歎息,便歎出來個大黑塊頭。一同去喝酒,又遇上大紅臉漢子來歇腳。三個素不相識的人,就在飯桌上這麼一聊,居然就奔去桃園,來了個焚香結義。這情節,是上好的戲曲段子,但顯然不真實。
事實上,劉關張三人早已結識,且很是談得來,也正是因為談得來,所以黃巾起義一起,劉備有募兵的機會之際,三人才會同心同德,從此開闢出一條亂世發跡之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