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赤壁之戰: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赤壁之戰: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赤壁之戰,孫劉聯軍面對強敵而不懼,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以弱勝強,創造了輝煌戰績,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曹操在統一北方之後,乘勢向江南進軍,一舉奪占荊州。在此關鍵時刻,本應集中力量,徹底追殲劉備,然後再圖東吳。而他卻驕傲輕敵,同時攻打兩個敵人,以致促成孫劉聯合抗曹,使自己處於不利地位。江南是水網地區,利於水戰,而曹軍長期在北方征伐,不習水戰。曹操在進軍之前雖然訓練了一些水軍,但戰鬥力不強;在進軍中雖然又收降了荊州水軍,但軍心不穩。在這種情況下,要同以水軍立國的東吳進行水上較量,顯然是捨長就短,結果為孫劉所乘,遭到失敗。

孫劉聯軍在赤壁水戰中,之所以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不為強敵所嚇倒,不為表面現象所迷惑。通過冷靜的分析,既看到曹操16萬大軍壓境,其勢洶洶,又看到曹操後方不穩,部隊遠來疲憊,不服水土,不習水戰;既看到劉備新敗,兵力不足,又看到有利的戰場條件和擁有善於水戰的五六萬水軍,從而具備了取勝的基礎。

二、聯合抗曹,打擊主要敵人。孫權和劉備雖有矛盾,但大敵當前,如果不聯合起來,勢必被各個擊破;而聯合起來,就相對地改變了力量對比,為戰勝曹軍創造了條件。

三、積極迎戰,先機制敵。採取這一方針,是符合當時情勢的。一則曹操輕取荊州,發展過快,兵力不集中,佔領區不鞏固,正可乘其立足不穩而擊之。二是乘戰略要地樊口尚在劉備手中,曹軍尚未達成水陸分進合擊之際,迫曹軍於江上水戰,挫敗其水軍,使其難以順江東下。三是曹操恃勝而驕,先給以迎頭痛擊,使曹軍上下震驚,混亂被動。

四、以長擊短,出其不意。利用擅長水戰的優勢,對遠來疲憊,不善水戰而又麻痺輕敵的曹軍,出其不意地採用火攻,然後乘敵混亂,迅速投入主力,實施有力的突擊,擊敗曹軍。赤壁一戰對於三國歷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曹操失敗,無力再向江南進軍,孫權和劉備則乘勝發展勢力,擴張地盤,這就為以後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

孫權:赤壁之戰的關鍵人物

孫權是赤壁之戰的關鍵人物,其他人物都是圍著他轉的。他採納魯肅的意見,派魯肅拉攏劉備,以「共治曹」。在諸葛亮奉劉備命令向孫權求救,要孫權「協規同力」,共破曹操時,孫權「大悅」。可見孫權在戰前就預感到強大的曹操的威脅,而事先採取聯合弱者,共同抗曹的措施。孫劉聯盟,為赤壁之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當曹操戰書到東吳時,東吳內部主戰主和兩派爭辯激烈,孫權全面地、虛心地、反覆聽取雙方意見,即使對不合他心意的主和派意見,也耐心傾聽,經過深思熟慮,最後才「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而對於決策前的迎曹論者,他並不懲治,這正是一個卓越的領導人的風度。

    而且就在辯論進行時,他其實也已盡力作了迎戰的準備,到決策時,精兵「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誰「在前發」,誰為「後援」,初戰順利怎樣,不順利怎樣,都已考慮、準備好了。

    這更表明了他是一個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難怪被孫權打敗的曹操,也不得不讚歎地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