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三國網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諸葛亮坐輪椅故事,歡迎關注哦。諸葛亮明明雙腿可以走路,諸葛亮打仗為什麼要坐輪椅?這個東西到底有什麼作用?
在我國古代指揮部隊,率軍出征的一般多為武將,他們一般都是身披重甲,足下高頭大馬,鞍韂分明,手持利刃,一副威風凜凜的樣子。
統兵之人自然是要勇猛無比,這樣才能震懾手下,也才能震懾敵人。但是偏偏有一類人是其中的異類,那就是中國獨有的儒將。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就是對這類儒將最好的寫照,諸葛亮就是這類儒將中的翹楚。
三國年代的儒將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諸侯間常年戰亂不止,百姓生靈塗炭。大廈欲傾天道崩,正是男兒建功時。
連年的戰亂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前期十分羸弱的劉備之所以能最終建立蜀國,丞相諸葛亮可謂是功不可沒。
諸葛亮還在隱居隆中的時候,就時常自比於管仲、樂毅,在出山之後也是事必躬親,不同於一般的謀士參謀只是在主帥的帳中出謀劃策,從不身赴前線。
諸葛亮每次行軍作戰時,都會親自於前線督戰,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一定都會有所知道,諸葛亮在前線督戰時,與一般的武將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一般武將上前線都是身披胄甲,腳垮大馬,而諸葛亮卻總是頭戴帽子,手拿羽扇,坐在自己的四輪車上,一副瀟灑睥睨之態。
蘇軾在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一文中寫道:「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正是對諸葛亮、周瑜等人瀟灑姿態的客觀描寫。
諸葛亮之所以可以如此氣定神閒,是對自己才智的極大自信,也是對自己兵馬實力的自信。
同為獨輪車,命運各不同
其實在歷史上除了諸葛亮之外,有一個人在作戰時也是坐著四輪車來督戰,此人就是戰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孫臏。
雖然同是坐四輪車,但是各自的原因卻並不相同。孫臏之所以要做四輪車督戰,就是拜其同門師兄龐涓所賜。
相傳,孫臏和龐涓都是鬼谷子的得意門生,在孫臏出山前,龐涓已經做到了魏國大將軍之位。
孫臏出山後,本想投奔師兄,但是龐涓因為忌憚孫臏的才能而,下令將他關押,不久後更是命人挖去了孫臏的膝蓋,永遠也不能再站立起來了。
如果不是孫臏裝瘋賣傻,可能早就被龐涓所害而身首異處了。礙於自己身體的原因,孫臏之後在行軍作戰時都是坐在四輪車上。
眾所周知,諸葛亮並沒有身體上的殘疾,是完全可以騎馬觀陣的。甚至有傳言說諸葛亮是個馬術高手,馬上技術一點也不遜色與那些久經沙場的將軍。
那麼究竟為何諸葛亮要做四輪車進行督戰?總不會只是想表現自己的氣定神閒吧。
既然是自比於管仲樂毅之人,如果只是圖慕這麼點虛名的話,那就太不適合現實了,其實諸葛亮此舉是很有深意的。
孔明四輪車的秘密
中國有句俗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其實這句話放到行軍作戰中也是成立的。
一般大軍裡如果將領勇猛無比,那麼下屬的作戰能力自然也不會差,反觀要是主將唯唯諾諾,那麼下屬也多為庸碌之輩。
之所以要這麼說,是因為這個就是諸葛亮,要做四輪車去戰場督戰的深意所在。
古代在行軍打仗的時候,如果遇到戰事不利,大多數的將領都會選擇棄兵而逃,而那些被拋棄的兵卒們,不是被斬殺就是要被當作俘虜對待,下場都十分的悲涼。
諸葛亮坐四輪車去督戰,就是告訴士兵們他絕不會棄兵而逃,主將與兵卒共存亡,這對大軍的士氣是極大的鼓舞。
古時候,四輪車速度基本上跟兵卒的速度差不多,就算戰事危機,真的要逃跑,諸葛亮也來不及跑的。
也正是這個原因,可以讓兵卒們更加堅信主將與他們是站在一起的。此為孔明四輪車的妙用之一。
軍事作戰最講究的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在眾多的軍事著作中,對此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都有論證。
在《孟子·公孫丑下》中孟子就曾指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諸葛亮的所作所為就是為了部隊的「人和」。
兵卒們軍心高漲,士氣旺盛,自然可以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兩軍交戰,一定要抓緊一切可以獲勝的契機。
通過一個四輪車就可以讓軍心凝聚,可以讓兵卒奮勇無比。諸葛亮不愧是驍勇善戰的儒將典範。
兩軍交戰,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諸葛亮將自己置於戰場這危險之地,也是為了更好地掌握戰爭的信息,這樣就可以及時地做出戰略上的調整。
歷朝歷代的諸多戰爭中,就是因為信息的不及時而延誤了戰機,最終使得戰爭的失敗。
在明代建文元年時發生的「靖難之役」就是因為作戰時信息傳遞中出了問題,而導致的全盤失敗,此為孔明四輪車的妙用之二。
一場戰爭的獲勝,很多時候是需要信念的。只有眾將士都能抱著必勝的信念,才有可能置之死地而後生。
三國時期,單論軍事實力,蜀漢政權是最弱小的,北伐戰爭中常常要面對數倍於自己的魏軍。
作戰過程中,兵士們難免會心生畏懼。如果一旦畏懼了敵人,那麼就很難最終戰勝敵人。
當年項羽在巨鹿之戰中,為了戰爭數倍於自己的秦軍,在渡河後命令手下們破釜沉舟,抱著必死之心與秦軍決一死戰。
也正是因為這種向死而生的精神,最終戰勝了秦王的虎狼之師。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而諸葛亮將自己置於死地,則是為了激勵兵卒。諸葛亮獨坐四輪車,於戰場觀戰,就是給兵卒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軍師閒庭信步,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份自信給了兵士們極大的信心,讓他們堅信自己可以戰勝敵人,讓他們堅信軍師的作戰策略一定可以讓他們馬到功成。
近代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先生曾這樣評價諸葛亮:「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
北宋的蘇軾更是評價道:「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為了蜀漢政權的建立,為了能夠匡扶漢室,他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個小小的「輪椅」,就能看出他的足智多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