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蜀漢政權的發展史。初期儘管劉備失勢落魄,幾度全軍覆沒,但總有一幫文臣武將捨命相隨。到了全盛時期,蜀漢武有「五虎上將」與魏延等人,文有臥龍、鳳雛、法正、馬良、蔣琬、費禕等人,可謂盛極一時,蜀漢政權的實力此時也達到了頂峰。然而盛世一過,隨著劉備和一批將領謀士參謀的去世,卻沒能有新的人才出現,蜀漢也就人才凋零了。直弄得「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雖有一個姜維也無濟於事。到了鄧艾偷渡陰平,出現在成都城外的時候,城中空有兵馬數萬,竟無人能出面主持大局,只得開城迎降,真正可悲可歎!
劉備和諸葛亮的中心思想很相近,他們不是重德輕才,而是要在才德具備的情況下傾向於實幹。劉備和諸葛亮都是傾向於法家思想,在劉備讓劉禪讀的書裡最多的就是法家著作,諸葛亮讀書不求甚解的風格也比較符合實幹家的風格,馬融和盧植的教育亦也傾向於法家。在蜀漢諸如許靖、劉琰那樣的名士大多數都沒什麼實權,得到的只是榮譽官職。制定蜀科的諸葛亮、法正、李嚴、劉巴、伊籍,前三人是實幹家,後二人主要是搞學問的,這裡能夠看出劉備德才並用的情況下,才能又重於德行的前提,說白了始終不脫離外法內儒的思想。
諸葛亮的「用人之道」尚不及劉備寬容,甚至達到「重德輕才」的地步,他對人才求全責備,不容人才個性,蜀漢的「人才市場」嚴重衰敗。他治理蜀漢後期,由於「水至清則無魚」,蜀中已無大將,人才枯竭斷檔嚴重。平庸廖化作了先鋒,費禕蔣琬有德無才,大都將就材料,最後文武百官悉數聽命於弱智的皇帝,縱然諸葛亮鞠躬盡瘁,庸才輩出、只有虛偽道德家表演的蜀漢亦焉有不亡之理?!
蜀漢的滅亡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劉禪投降只是蜀漢滅亡的象徵,實際在阿斗投降之前,政治、軍事、經濟等各種因素已經注定蜀漢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