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民間,諸葛亮向來是位大紅大紫的風雲人物。「鞠躬盡粹、死而後以」這句歷史名言,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成為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銘!對諸葛亮的評價,在歷朝歷代,朝野之間均能出奇地達成共識,成為很少發生非議的一位歷史名人。諸葛亮當年揮毫而成、令人蕩氣迴腸的《出師表》,更成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
在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義集於一身外,最大特點主要表現在一個「謀」字上面。諸葛亮的智謀,超群出眾,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還精通陰陽之道,能呼風喚雨、感知天地萬物。
觀其諸葛亮的一生,為了劉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謂嘔心瀝血,忠貞不二,直到五丈原孤魂歸天時,還念念不忘劉家的江山社稷大業。若用現代語言來總結表述,諸葛亮的一生,是久經考驗的一生、與人、與天奮鬥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無私奉獻的一生、更是充滿智慧的一生。算得上模範軍師、模範丞相、優秀相父與師爺。
對諸葛亮評價最低的,可能當數魯迅先生,「狀多智而近妖」,從這句評語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對諸葛亮不那麼感冒。劉禪的被俘、蜀國的滅亡,雖然是在諸葛亮死後發生的歷史事件,但生前常以相父自居的諸葛亮,是難辭之咎的,應付有相當責任的。
但最近有書上說,諸葛亮出山並非劉備三顧茅廬,而是另有原因。
所以有人做出相關猜測,說是諸葛亮以前就知道劉備,還曾毛遂自薦,但是由於年齡尚小,並未得到重視,而等後來諸葛亮走了之後,有身邊人告訴劉備,說諸葛亮確實有不世之才,於是才有了後面三顧茅廬的故事。
也就是說,諸葛亮確實是先毛遂自薦,在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之後,才繼續回歸臥龍崗,當個清淨的山野之人,而劉備再次聞訊趕來之後,諸葛亮確實有心考驗他一番,所以才有了三顧而得見,隆中一對而天下分的後來之事。
不過這種說法雖然存在,但並無確切的歷史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