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揭: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

導讀:「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得到歷代文人的尊敬。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更是把他捧上了神壇,在作者的筆下,諸葛亮知天文而曉地理、知政事而通謀略,人品高潔、智慧超群。但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又是怎樣的呢?

網絡配圖

以歷史上諸葛亮為基礎,經過不斷的藝術加工,終於逐漸又形成了一個神仙的形象。元曲中他自稱「貧道」,京劇中稱「山人」,其舞台服裝不是丞相服而是八卦衣,《三國誌平話》中說:「諸葛本是一神仙……達天地之機,呼風喚雨,撒豆成兵。」這些都不可避免地反映在小說《三國演義》中,以及戲劇舞台上。

藝術形象的諸葛亮的許多故事,有的是有歷史記載,有的則純屬虛構。《三國演義》及有關戲劇中,諸葛亮在赤壁大戰中有兩大貢獻,即借箭與借風。其實歷史上根本沒有諸葛亮草船借箭的事,只是在《魏略》中曾記載孫權乘船去偵視曹操軍隊,曹操下令弓弩亂髮,因為箭偏射在船的一側,孫權怕船傾覆,命令將船掉頭,使另一側也著箭,等兩側平衡後,駛船返回。這裡既不是草船,也不是借箭,而且與諸葛亮無關,時間則是在赤壁之戰後四年,地點在濡須口。歷史上有過草船借箭的事,那是在唐代安史之亂時,張巡守雍州(今河南杞縣)時,因為城被圍,城內箭用光了,張巡於是紮了一千多草人,外著黑衣,夜間從城上垂下,城外敵人萬箭齊發,結果得箭幾十萬支。藝術家可能是把這兩件歷史記載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編出了草船借箭的故事。

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的最大貢獻是促成孫劉聯合,可是戲劇作品中卻把「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借風看做了戰爭勝負關鍵。借風故事純屬虛構,但也並非沒有由來,東風最早見於杜牧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古典藝術家可能是從這裡得到啟發,而寫出了諸葛亮的借東風,《三國誌平話》中也有借風的事。

「空城計」在諸葛亮故事中最為膾炙人口。這個故事在《三國誌》、《三國誌平話》中還沒有,在《三國演義》中才出現,《郭沖王事》中有一段與小說中類似的記錄,記諸葛亮守平陽時,兵多被派出,城內僅萬人,突然司馬懿率二十萬眾來攻,但「亮意氣自若……又令大開四城門,掃地卻灑。宣帝(司馬懿)常謂亮持重,而猥見勢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軍北趣山」。可裴松之在把這條記載引為《三國誌》注的同時,就指出它的不可靠。他指出,諸葛亮當時在漢中而不是在陽平,司馬懿那時也正鎮守城,並未與諸葛亮直接對陣。而且司馬懿如果真有二十萬兵,又明知諸葛亮兵少,也只能不冒險進城,斷不至於倉皇逃走。這個分析很正確,歷史上雖然沒有諸葛亮使用空城計這件事,但小說和戲劇的描寫還是相當出色的。

諸葛亮匡扶漢室,效忠竭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給後世留下極好的形象。然而,任何人都有不足之處,諸葛亮也不例外,儘管他十分重視人才,發現、栽培和提拔了蔣琬、費褘、姜維等文臣武將,但同時也壓制、埋沒以致迫害了一些曠世之才。

蜀中的彭羕是個經天緯地的人物,龐統極力向劉備推薦。經過交談,劉備歎服不已,認為他可與諸葛亮「齊足並軀」,立即請他「指授諸將」。突然冒出此人,諸葛亮竟然吃起醋來,他「雖外接待羕,而內不能善」,背後則在劉備面前打小報告,說彭羕「心大志廣,難可保安」。劉備對他自然聽信,於是很快疏遠了彭羕,將其貶官到了外郡。彭羕無故被貶,不免發點牢騷,於是又被抓住小辮子砍了頭。

諸葛亮排擠打擊的人才還有一些。蜀漢最後弄到「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地步,恐怕與諸葛亮有嫉賢妒能一面不無關係。

雖然諸葛亮也有缺點,但是瑕不掩瑜,他的功績依然讓人尊敬。這或許就是歷代文人願意去美化他的原因吧。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