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各路人才和英雄豪傑層出不窮,其中最為大家熟知的莫過於蜀國的丞相諸葛亮了。從三國這段風雲歷史來看,諸葛亮可以說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古曉今,足智多謀,被劉備請出山之後,便全心全意地追隨劉備,輔佐他從一無所有到能夠奪得一席之地,最終建立蜀國政權並能夠與曹操、孫權抗衡。縱觀諸葛亮的一生,劉備的死亡似乎是一個轉折點,在劉備生前,諸葛亮和劉備手下的能人志士一起立下了無數戰功,可以說是屢出奇招、戰無不勝。但是劉備死後,諸葛亮接連幾次出征都屢屢以失敗告終,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諸葛亮早年在山中隱居,劉備三次前往隆中才把請他出山。諸葛亮出山之後,劉備因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建議不肯攻打荊州,最終被曹操打敗南逃。諸葛亮不計前嫌,勸說劉備向孫權求助,並親自前去做說客,最終成功地促成了和孫權聯手共同抵禦曹操。隨後,孫劉聯手和曹操打了一場非常漂亮的勝仗,這就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赤壁之戰啦。這場戰役之後,曹操元氣大傷,劉備則趁機奪取了荊州,在亂世中佔據了一席之地,賺得了與曹操和孫權抗衡的資本。
公元211年,益州劉璋受奸人慫恿,派人邀請劉備帶兵去保護益州的安全。諸葛亮敏銳地捕捉到這是攻下益州難得的機會,於是勸說劉備要他務必答應劉璋的請求。劉備便親自帶兵前往益州。雖然後來劉璋發現事有蹊蹺,但也已經來不及了,劉備已經搶佔了先機,最終攻下了益州,劉璋也棄城投降。諸葛亮因為幫助劉備攻下荊州、益州,被劉備拜為軍師將軍。不久,曹操帶兵入侵漢中地區,劉備與曹操僵持不下,諸葛亮帶兵前去支援,最終擊退了曹操,幫助蜀國又攻下了漢中。公元221年,劉備正式建立了蜀漢政權,並且封諸葛亮為蜀國丞相,讓他來主持蜀國的朝政大事。也就是說,在劉備生前,諸葛亮的職業生涯可以說得上是順風順水,功績卓越。然而轉折點就發生在劉備重病去世,劉禪即位之後。
劉備死後,將蜀國的朝政大權托付給了諸葛亮,將軍事大權托付給了李嚴,並且希望兩人能夠同心合力共同輔佐後主劉禪,保住蜀國的江山大業。然而劉禪生性軟弱無能,而且不學無術,並沒有能夠治理好一個國家的能力。為了不辜負劉備臨死時候的囑托,身為當朝丞相的諸葛亮只能事事都親歷而為,可以說是全心全意地輔佐劉禪,因為上了年紀又操勞過度,所以身體也慢慢變差了。
後來,諸葛亮為了進一步鞏固蜀國的統治,延續當時的鼎足局面,連續發動了五次討伐魏國的北伐,然而天不遂人願,幾次北伐都沒有達到諸葛亮期望的目標,幾乎可以說是都以失敗告終。第一次的時候,曹軍派了猛將張郃前來迎戰,諸葛亮的因為錯用了實戰經驗不足的馬謖,最終導致街亭失守,諸葛亮的戰略部署也全被打亂了,無奈之下只能選擇撤退,第一次北伐就這樣失敗了。第二次,諸葛亮派了重兵攻打陳倉,魏明帝再次派張郃帶領三萬士兵和兩營勇士到陳倉與蜀軍迎戰,這位張郃也是一位智勇雙全的著名將領,諸葛亮一直把他當做自己的勁敵,諸葛亮聽說魏國派來張郃迎戰,便感到不妙,再加上蜀軍糧草儲備不足,不足以支撐長久作戰,最終只能選擇退兵,第二次北伐也無功而返。第三次,表面上看起來諸葛亮收復了武都、陰平兩個郡,但事實上這兩個郡並不屬於魏國版圖,是由少數民族控制的,所以第三次北伐也只是將兩個由少數民族控制的郡納入了自己的版圖,但並沒有對魏國的實力造成實質性的打擊。
第四次北伐時本來是有大獲全勝的良機,但卻又一次因為隊友拖後腿再一次錯失。當時,魏國派了司馬懿作為主帥,但司馬懿因為準備不足、倉促出戰,一上來就被諸葛亮打敗了,司馬懿被嚇得躲於營帳之中不敢出戰。如果諸葛亮能夠抓住這個難得的時機乘勝追擊,便可以實現他這次北伐一舉拿下中原的目標,然而,當時負責押運糧草是李嚴,李嚴素來與諸葛亮不和,並且這個人心術不正、辦事不利,沒有及時將糧草運送到戰場,還派人轉告諸葛亮要求他退兵,諸葛亮因為錯失良機,無奈之下只能撤兵。諸葛亮始終沒有放棄北伐,不久之後又第五次帶兵北上,沒想到這次出征竟然成了諸葛亮軍事生涯中的絕唱,最終諸葛亮因為積勞成疾、體力不支,病死在五丈原的軍帳中,丞相已死,蜀軍也只能撤兵。
所以,諸葛亮在劉備死後多次作戰都屢屢戰敗,不利因素是複雜多樣的。比如,自己的對手實力也非常強,運氣不佳等等,但是最重要的原因大概是後主劉禪昏庸無能,包庇奸臣,對諸葛亮心存懷疑,沒有給予充分的信任。再加上諸葛亮自己出征,卻沒有堅實可靠的後方保障,用人不淑,先是錯用馬謖,後面有把糧草押運的重要任務交給了素來與自己不和的李嚴,而李嚴又懷有小人心思,把自己的私人利益看得超過了蜀國的利益,只想著自己的個人得失,最終辦事不利,延誤軍機,導致了諸葛亮,或者說是整個蜀國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