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曹操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的讀者,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在歷史的關鍵節點,運氣往往會成就人生夢想。與劉邦和李淵相比,曹操的運氣實在好不到哪裡去。
劉邦在秦末亂世中一路走來,用了不到七年時間建立西漢王朝。李淵在隋末風雨中由太原出發,也用了不到七年的時間,在長安城建立了大唐。而作為實力槓槓的一代梟雄,曹操用了三十多年的時間只統一了北方,他定國安天下的夢想並沒有完全實現。
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天下大勢,浩浩湯湯,分合正常。劉邦、曹操和李淵三人,都處在社會變遷、時代變革的關鍵拐點。
我們先看看他們三個初創階段的情況。
劉邦以沛縣小吏的身份走進歷史;曹操 「散家財,合義兵」,在陳留刮起一股小旋風;李淵扛著「廢昏立明,擁立代王,匡復隋室」的大旗從太原殺向關中。
和劉邦相比,曹操一起步就有明顯優勢。劉邦在沛縣召集千餘豪傑,從零開始做起。曹操則是早年入朝為官,在剿滅黃巾軍和管理地方上都做出了不小的成績。雖然曹操性格剛烈,和腐朽的東漢朝廷很難苟合,但他藉著在朝為官的優勢積累了廣泛的人脈,為他日後起兵奠定了基礎。
和關隴集團出身的李淵相比,曹操的基礎又顯得非常薄弱。李淵的祖父是西魏的八柱國之一,母親出生在同為八柱國的獨孤家族。隋煬帝一派出自西魏十二大將軍,其母親與李淵的母親是親姐妹。因為皇親國戚的高貴身份,李淵在隋朝地方擔著重任。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他成為太原留守、晉陽宮監,掌握大量的人力、物力。李淵堅實的基礎,曹操無法比擬。
我們再看看他們三個的不同處境。
劉邦入關滅秦,猶如神助,運氣幫了大忙。他在最難走的線路上卻輕鬆入秦,最難踢的鐵板恰好被項羽遇上。入關之後,劉邦氣勢如虹,不斷積蓄髮展力量。
而在征討董卓的十八路軍裡,曹操實力不是最強的,卻幾乎是敗得最慘的。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日子裡,孫權和劉備分分合合,卻在對抗曹操的問題上高度一致。雖然曹操一點點蠶食北方、鞏固北方,但南方的蜀漢和東吳始終沒有放棄抵抗,就連諸葛亮始終都沒有動搖過北伐意志。不是自己無能,而是對手太強大。曹操真的是無奈復無奈,無奈何其多。
而與李淵的功成必定在我相比,曹操的夢想充滿了無限變數。隋朝的基業是建立在北周之上的,而北周的統治階級的基礎,就是八柱國和十二將軍。出身於關隴集團的李淵,既與這些勢力關係密切,又是這個利益集團的代表。在利益糾葛複雜的關隴集團,既有內鬥,也更容易結成同盟。李淵反隋,從某種意義上看,是刀刃向內,是集團內部利益的再分配,比較容易達成新的平衡。
在李淵晉陽起兵中,平陽昭公主立下赫赫戰功。她在家鄉成功收編多支反隋起義軍,不僅削減了李淵的對手,還壯大了自身的勢力。作為一個可靠的大將,她肩負起了包保衛李家大後方的作用,牢牢把持著娘子關。同時,兒子李建成、李世民等能征善戰,勇往直前,為李淵掃平障礙。
然而,曹操不但遇到的是荊棘遍地、溝壑叢生、對手如林,而且後防不穩,牽絆不斷。
個性在關鍵時刻會成為一個人的宿命。
功成之後,劉邦有「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豪邁和前瞻;而創業之中,曹操始終有「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的無奈和猶豫。
再偉大的夢想都會毀滅於猶豫。曹操既想建功立業,有不願意明目張膽地代漢稱帝。
劉邦滅秦,雖歷經風雨,建立了一個新王朝;李淵看著隋煬帝被殺,一個新機制已經立在心中。而曹操只能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態勢下抱憾終身。
環境、機遇、個性等等,都讓曹操三十多年的奮鬥與帝業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