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臨死前把荊州四郡給東吳,到底是什麼原因?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操臨死前把荊州四郡給東吳,到底是什麼原因?

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曹操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在赤壁之戰中,曹操遭遇軍事生涯中最大的一次失利。這讓他認識到,要在短時間內實現統一是不現實的,於是他退回北方休養生息。

西涼勢力在後方的牽制,是赤壁之戰失利的一大原因。在休養生息幾年後,曹操改變之前南下的策略,決定西進討伐以馬超、韓遂為首的西北群雄。

公元211年三月,曹操遣司隸校尉鍾繇率大將夏侯淵,以討伐漢中張魯為名進兵關中。此假道伐虢之計被馬超識破,於是聯合關中諸將韓遂、楊秋等十部人馬,集結了十萬羌、胡、漢人混雜的軍隊,屯於關中潼關,準備進攻曹軍。曹操立即再派曹仁到關中督戰,但因為忌憚精悍的關西兵,他下令讓諸將堅壁固守,不要正面進攻,等待他親率大軍到來再作打算。

八月份,曹操抵達潼關。他知道關西諸軍善於野戰,因此,他避其鋒芒,首先採取堅守不出的策略。再根據西涼軍各為其主(沒有盟主)的特點,用離間計離間關中聯軍,導致關中聯軍的軍閥們相互猜疑。曹操則趁此機會在渭南一帶發動大決戰,關東聯軍大敗。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大將夏侯淵逐馬超、破韓遂、滅宋建、橫掃羌、氐,虎步關右,涼州地區基本平定。

公元214年,劉備取得益州。此時曹操敏銳地察覺到了劉備的戰略意圖是進取關中。他要搶在劉備之前拿下漢中。公元215年3月,在取得涼州後僅修整了一年左右的時間,曹軍又投入了征討漢中張魯的戰役中。公元215年十一月,張魯投降,曹操取得漢中之地。

一、戰略性放棄漢中。

漢中之戰由劉備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發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結束,此次戰爭持續近兩年之久。劉備兵分兩路,一路由劉備親自領軍,以法正為謀主,趙雲、黃忠為將,攻入漢中,這一路大軍和曹魏軍隊進行了漢水之戰、定軍山之戰等戰役。另外一路大軍,則是由張飛、馬超統帥,雲集了吳蘭、雷銅、任夔等大將,此路軍與曹魏軍隊進行了武都之戰。而漢中之戰共分為四個階段:

01、第一階段戰役:武都之戰,張飛、馬超完敗。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張飛、馬超率軍攻打涼州南部的武都郡,目的是控制祁山,切斷漢中夏侯淵兵團的後勤供應線,從而迫使曹魏退出漢中之地。馬超在西涼地區具有非常高的威望,而張飛亦是勇冠三軍的萬人敵,劉備一出手就亮出了底牌。果然不出所料,張飛、馬超率領的大軍很快拿下了武都郡的治所下辯。對此,曹操讓曹休和偏將軍曹真、雍州刺史張既等隨曹洪進軍征討。

攻佔武都郡的治所下辯後,張飛計劃屯駐於固山一帶,目的是防止曹操軍從馬閣道增援。他放出風聲是要切斷曹軍的後路。但張飛的計謀被曹休識破,曹休認為,如果張飛的大軍真的要切斷我軍後路,就應該隱蔽行動。現在張飛等人卻大張旗鼓放出風聲,肯定是採用了疑兵之計。他向主帥曹洪建議:趁張飛軍尚未在下辨完成集結時,出其不意出動大軍進攻,迫使張飛等人退軍。

曹洪命令曹魏大軍主動出擊。面對曹魏大軍的突然出擊,蜀漢將領吳蘭毫無防備,遭到慘敗,其牙將任夔被斬,只得放棄了下辨,率領殘兵撤退。而在之後的戰鬥中,吳蘭、雷銅這兩位蜀漢大將也相繼戰死沙場。至此,在武都之戰中,蜀漢大軍作戰失利,並且損失了吳蘭、雷銅、任夔這三位大將。張飛被迫退出武都。

02、第二階段:定軍山之戰,劉備完勝,夏侯淵殞命。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劉備親自領軍,以法正為謀主,趙雲、黃忠為將,從陽平關方向進兵漢中,但被張郃阻擋在陽平關外漢江上流的深山峽谷之中。雙方對峙一年有餘,劉備軍無法前進一步。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改孌作戰策略。他一面派兵攻打張郃在走馬嶺的營堡,一面安排南渡漢江繞過陽平關,沿山間小路,趁夜偷襲搶佔了軍事要地定軍山。

定軍山已一失,陽平關就處於劉備軍前後夾攻的位置,而且威脅到曹軍的運糧通道,這讓劉備實現了反客為主,掌握了主動權。夏侯淵急忙率軍回援定軍山,此時劉備居高臨下,左右調動曹軍,使夏侯淵疲於奔命,最終被黃忠斬於馬下。曹軍主帥夏侯淵戰死後,張郃即退守陽平關待援。

03、第三階段:漢水之戰,曹操初戰失利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三月份,曹操從長安走褒斜道兵進漢中。曹操抵達陽平關後,分兵進逼定軍山,劉備採取固守策略,雙方都派兵騷擾對方的糧道。

曹操派徐晃等人對駐守在陽平關外的高翔發動進攻,目的是破壞蜀軍的金牛糧道。徐晃一度擊破了高翔營地,但最終還是無法破壞蜀軍的金牛糧道。

而劉備這邊,趙雲、黃忠卻在漢水之戰中重創曹軍。曹操的糧草被劫,土兵自相蹂踐,墜入漢水中淹死者不計其數。此戰後,曹操堅守不出,並揚言要調曹彰過來支援。但卻在做退兵的準備,他準備戰略放棄漢中了。

04、第四階段:曹操堅壁清野,戰略性放棄漢中。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在進駐漢中僅僅二個月的時間,曹操就安排全部人馬撤出漢中。同時將漢中的老百姓遷出,華陽國志 卷第六中記載:

「二十四年(219),張飛率吏民內徙」

進駐漢中短短二個月的時間就撤出,這表示曹操根本就沒有打算在漢中待下去。他此次率領大軍進入漢中,實際上就是為了掩護漢中吏民的內遷。此後,漢中之地差不多已經成為一片空地。

曹操為什麼要戰略性放棄漢中?我們如果進行縱向及橫向的對照,就會發現,放棄漢中是一步絕妙好棋:既在戰略上對蜀國進行了壓制,又解除了魏國東邊(荊州)的威脅,使魏國扭轉了在赤壁之戰後的戰略劣勢,在戰略上始終保持著對吳、蜀兩國的壓制。而在個人戰略策劃能力上,曹操此戰中的表現可以說是碾壓了劉備!

二、曹操為什麼要放棄漢中?

01、曹操預判荊州方向會出事,趕在訊期前撤出漢中。

五月份是漢中的汛期,曹操如果不及時撤出,就必須一直待到冬季了。到時糧草是否能供應的上是一個未知數,更可怕的是,此時荊州方向的樊城、襄陽可能已經失守了。

為了配合西線的漢中之戰,公元218年十月。關羽與曹仁本部宛城的侯音聯合起事,曹仁不得已從襄陽回軍平亂,但直到219的正月才平定侯音之亂,此後繼續和關羽處於僵持狀態。

曹操此時敏銳地察覺到荊州方向可能會出事,他必須回許都坐鎮,於是他果斷撤出漢中,同時將漢中居民遷出,給劉備留下了一個爛攤子。

而劉備沒法跟上曹操的步伐,當曹操撤回許都指揮荊州之戰時,劉備還留在在漢中。在曹操、孫權的夾攻下,關羽首尾受敵,又沒有援兵,最終兵敗被害。

在荊州之戰後,曹操將原蜀國擁有的荊州四郡讓給吳國,解除了蜀國對魏國東邊的威脅。此後,魏國就擁有了各個擊破吳、蜀兩國的機會。

02、放棄漢中是曹操臨死前下的一盤大棋:使魏國防線後移,以秦嶺天險作為屏障,據險固守,使諸葛亮一輩子也無法突破此防線。確保魏國始終壓制著吳、蜀兩國。

曹操與劉備在漢中已形成僵持之態。糧道又受到趙雲、黃忠的騷擾。他一時找不到擊潰劉備軍的辦法,雙方勢必形成持久戰。至此,漢中已失去做為進攻益州跳板的戰略意義。現在反而成為魏國的一個包袱了。

將防守線退至關隴,據險防守,利用秦嶺的屏障圍困蜀國。把難於上青天的蜀道留給蜀國,並且遷走漢中的居民,堅壁清野。這就是曹操的戰略規劃。

後來諸葛亮數次北伐,始終無法成功。原因之一是遇到了糧草供應的問題,二是秦嶺的屏障作用使諸葛亮北伐只能走「秦嶺六道」, 而魏國則據險防守,使蜀國無法擊破防線。最終也將諸葛亮耗死了。

03、曹操當時已生病,時日無多。他要為曹丕繼位鋪路。

公元219年,一代梟雄曹操已經英雄遲暮。他的頭痛病越來越嚴重,他知道自己行將就木,所以他已經在策劃身後之事了。他在當年確立了曹丕的太子地位,並找借口誅殺掉曹植的頭號軍師楊修,為曹丕的順利繼位掃清了障礙。

夏侯淵在漢中被黃忠所殺後,漢中魏軍面臨被全殲的危險。此時曹操雖然已經生病,而且當時荊州也不太平,但為了救出陷在漢中的魏軍,他只能帶病進入漢中。他進軍漢中的目的,就是為了掩護漢中吏民的內遷,同時安全撤出大軍,這從他入駐漢中僅兩個月就撤出就可看出,他根本就沒打算久留漢中。他不想給曹丕留下一個爛攤子。

表面上看是劉備擊敗曹操,奪取了漢中之地。但是實際上,是曹操主動放棄了漢中,劉備得到了漢中之地,得以鞏固益州,但是漢中人口的銳減(被曹操遷出),又使漢中之地成為了劉備的包袱,需要傾注時間和資源於漢中之地。而曹操雖敗,但是主力未損,又遷走了漢中大量人口到關中、雍涼之地,形成了對劉備的軍事壓力,穩定了局勢。這樣,確保了曹操依舊是實力最強大的一方。

結語

曹操放棄漢中,在戰略上具有高瞻遠矚的目光。放棄漢中退守關隴,使魏國防線後移,以秦嶺天險作為屏障,據險固守。是一步以退為進的妙棋,這從以後諸葛亮無法突破此防線可得到驗證。

放棄漢中後他得以及時投入荊州戰場,聯合孫權擊潰關羽,讓蜀國失去所有荊州地盤,從而使蜀國在東邊失去了對魏國的進攻路線。這樣,加上關隴防線,實際上是把蜀國困在益州了。另外,荊州之戰也成功瓦解了吳、蜀聯盟,直接引發了後來的夷陵之戰,讓魏國的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了。

在此過程中,劉備完全跟不上曹操的思路及動作。他中了曹操的圈套,發動了夷陵之戰,親手宣判了蜀國的死刑。

而孫權一樣被曹操牽著鼻子走。他以為得到蜀國的荊州四郡是撿了大便宜,實際上卻是幫了魏國的大忙:

01、孫權引火燒身:他親手撕毀了吳蜀聯盟協議,將盟友蜀國變成了敵人,讓魏國可以坐山觀虎鬥。

02、作繭自縛:本來蜀國可在荊州幫東吳防守魏國,吳蜀兩國互成犄角之勢,這是三國能保持戰略平衡的基礎,現在蜀國出局,東吳必須單獨面對魏國,這是作繭自縛之舉。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