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打仗都沒有缺過糧 曹魏滅蜀漢為何花了幾十年時間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魏打仗都沒有缺過糧 曹魏滅蜀漢為何花了幾十年時間

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曹魏和蜀漢,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缺不缺糧只是一個相對狀態,魏國擁有三國最大的土地和最多的人口,在糧食問題上確實比漢、吳兩國要好上很多。

但是,平穩狀態下糧食夠吃,和擁有足以支持戰爭的糧食資源,完全是兩個概念。一旦開啟戰爭模式,稱其為「十年之聚,一夕而盡」絲毫不顯誇張。

按照沈括《夢溪筆談》中所說——需要轉戰千里的話,那每個兵丁需要配備三個民夫來背負糧食,即使這樣,一旦戰爭進程超過一個月,仍然會面臨斷糧的風險。這個消耗夠不夠恐怖?

戰爭消耗的糧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伴隨著戰爭的開啟,大量的士兵以及民夫被派往前線,勢必會造成大量的田地荒蕪。之後國家可以徵收的糧食大幅度削減;

2.遠距離運輸的人吃馬嚼,以及各種形式的損耗。不管是人還是牲口,在高強度的行軍、作戰狀態下,消耗的糧食與平時是完全不同的。

即使東漢的鼎盛時期,駐紮西域的兵力一般也不超4000人,原因就是糧食供給不上。東漢時節的運輸損耗有多大,這個沒有明確的記載。不過可以參考下唐朝經營安西時候的資料——

一頭毛驢架著小車,裝滿糧食從長安出發,至少需要三個月才可以到達安西。屆時,能夠交付的糧食就只剩下了區區一碗而已。

雖然,季漢所處的四川比安西要近很多,但交通條件的惡劣程度,導致其運輸的損耗程度,絕不遜色於安西。

四川的地理條件,不光是給曹魏的進攻帶來困擾,就連季漢政權也同樣受到影響。諸葛亮五次北伐中,至少有三次撤軍都是由於糧草原因。

「今之益部,士美民豐,寶物所出。」這是劉璋手下王商的論斷,蜀中也不缺糧草,至少不會缺幾萬北伐將士的糧草。但一旦開戰,就不能保證了。

終究出川的交通條件,實在是太過糟糕了。為此,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來應對,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尚不足以完全解決問題,該缺糧還是缺。

季漢佔有主場優勢,尚且面臨此種局面;魏國進軍的後勤保障難度,可想而知。

262年初,司馬昭下定伐蜀的決心,但直到263年8月才正式出兵,即使是對付疲憊到極點的季漢,魏國也準備了一年半的時間:

西路軍鄧艾率軍三萬,出狄道向甘松、沓中進攻;中路軍諸葛緒率軍三萬,自祁山向武街、陰平切斷姜維的後路;東路軍鍾會率主力十萬,分兵三路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攻擊漢中。

魏軍16萬人(一說18萬),面對漢軍10.2萬人,雙方兵力對比8:5。說實話,作為進攻方,這樣的兵力不算絕對優勢。但這已經是魏軍所能保障的極限了。

況且,由於三國彼此間的軍事實力處在保密狀態,按照司馬昭的估算,西川的兵力可是20萬人。也就是說司馬昭的本意是計劃靠著幾乎相等的兵力,來打一場進攻戰。

吾料西蜀將士,守成都者八九萬,守邊境者不過四五萬,姜維屯田者不過六七萬。

在西川糟糕的交通條件之下,這已經是曹魏所能承擔糧草負荷的極限了。按照曹操的屯田法令,講究的是把糧食分散儲存於本地,提高調動效率,降低運輸成本。

是歲乃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於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積穀。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群賊,克平天下。

這也是司馬昭,僅僅準備一年半,就敢對西川用兵的底氣所在。但是,既然糧食分散儲存,那每個州郡的糧食就不會太多。兵分三路,一則是軍事需要;二則是糧食壓力。

即便如此,將近20萬部隊的調動,也足以在短時間內,耗空西北的糧食儲備。鄧艾走陰平小道弄險取勝,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時間一長,光是糧食的問題,就足以使魏軍無功而返,如同武侯當年的北伐一般。

有理由相信,鄧艾走陰平絕不是突發奇想,而是來源於司馬家的意圖。在司馬昭做出伐蜀的決策之前,鄧艾一直是持反對意見的:為此數次上書,言伐蜀時機未到。

鄧艾的思想偏向於保守派,這麼弄險絕非本意。但同時他又是軍人,上級的命令他必須服從。所以才有了穿越700里陰平的壯舉。歸根究底,都是糧食鬧的。

魏國平時不缺糧,是靠著收攏流民,屯田墾荒的舉措;打小仗不缺糧,靠的是分散儲備的高效率性;至於打這種傾國之戰,不缺糧才怪呢。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