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和東漢相比 兩者差距為何那麼大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魏和東漢相比 兩者差距為何那麼大

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東漢和曹魏,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外戚和宦官,被稱為歷史上最大的兩個毒瘤,他們是禍亂朝政,導致王朝衰落的重要原因,但是外戚和宦官卻是寄生在皇權之下的附庸,外戚主要依靠的是皇太后的權威,宦官依靠的是皇帝的信任。

這兩個群體極度依賴皇帝建立起來的皇權威儀,因此這兩個群體只能亂政,卻少有能篡位的,歷史上完成外戚篡位的,也只有王莽和楊堅,宦官亂政能夠滅國的,也只有趙高了。

對古代王朝來說,威脅最大的兩個問題,一個是文武權臣,另一個是農民起義運動,從整個歷史來看,農民起義會破壞王朝的穩定,但真正導致王朝更替的,大部分都是文武權臣,畢竟歷史只有兩個農民起義成功的王朝。

就王朝根基而言,東漢要比曹魏深厚得太多了

東漢王朝延續漢朝劉氏江山,這在新莽後期,基本上是社會的共同需求,西漢王朝是歷史第一個深得各方支持的大一統王朝。

新莽末年爆發的綠林、赤眉起義,以綠林最先擁立更始帝劉玄為帝,消滅王莽後,赤眉軍雖然與劉玄決裂,但其擁立的依然是劉姓後裔劉盆子為帝。

由此來說,東漢王朝的建立,其實是劉秀在一幫子劉姓宗親爭奪漢室帝位的環境下,最終獲勝完成一統的。

與其說東漢的根基,反倒不如說是劉姓漢室的根基,漢朝完成統一之後,歷經數代,從「文景之治」「漢武盛世」再到「漢宣中興」,延續到「光武中興」「明章之治」最後到「永元之隆」,一舉消滅了威脅北方數百年的匈奴帝國。

漢朝創造了古代歷史第一個盛世的巔峰,因此在很多士族百姓的心目中,擁有很高的地位,東漢末年,很多名士都心向漢室,勵志光復漢室,重整山河。

曹魏的建立者曹操,起初也有復興漢室的心思,劉備更是依靠宗親的身份,以匡扶漢室的名義,從一個落魄皇族,建立起了三分天下的功業。

在曹魏內部,以荀彧、司馬懿等人為代表,不乏一批心向漢室的大臣,荀彧看到曹操封王,心中的幻想破滅,不惜身死捍衛自己漢臣的最後尊嚴。

司馬懿多次稱病,不願出仕侍奉曹操,只因為漢室政權被曹氏所把持,不願意屈節侍奉曹氏,最後還是曹操強制征辟,司馬懿才被迫出仕。

這些種種現象,都反應了一個問題,就是漢室根基深厚,因而才有被篡位之後,可以重塑山河,這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不曾有過的現象,這也是及時東漢數代都是小皇帝,但依然能夠延續的一個原因。

而曹魏就相比之下,幾乎就沒有什麼根基可言,曹操「挾天子以令天下」,辛苦半生也只能控制河北、中原、關中等地,維持三分天下的局面。

終曹魏一朝,始終未能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如果不算司馬氏專權的時間,曹魏也僅僅能做到了三分天下的平衡,連年戰亂的環境,沒有開創太平盛世的功業,又怎麼能夠讓天下歸心呢。

而且在曹魏內部也始終是動亂不斷,曹丕時期有羌胡之亂,曹叡時期又有遼東之亂,而且從曹操開始,曹魏統治者一直都與各大世族關係緊張,這樣的內部環境,曹魏哪有什麼統治基礎啊!

權力結構:東漢立國之後不斷加強中央集權,皇權日益加重,曹魏因連年戰亂,大將軍的權力足以威脅皇權

就權力結構來看,曹魏相比於大一統的王朝,具有先天的劣勢,因為王朝一統之後,皇帝可以有精力削弱將帥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加重皇權,可以維持王朝的平穩延續。

但是曹魏卻不能,整個曹魏時期,都面臨著與蜀漢、東吳兩線作戰的壓力,為了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戰爭,曹魏在關中和兩淮的將領,都擁有巨大的權力。

西線的曹真,在曹丕稱帝之初,就官至上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假節鉞,曹叡繼位後,又升任大將軍,成為曹魏的領軍人物之一。

東線的曹休,黃初元年,曹休接替夏侯惇成為東線魏軍統帥,成為征東將軍,假節、都督諸軍事,兼領揚州刺史,後曹丕有拜曹休為揚州牧,曹叡繼位後,任命曹休為大司馬,成為曹魏軍隊的最高統帥。

正是因為在這樣不斷的戰爭環境下,曹魏中央無法對軍事將領進行權力削弱的行動,隨著戰功是積累,邊帥的權力日益加重,逐漸達到了威脅皇帝權威的高度。

這種情況,對於完成大一統的東漢王朝,卻完全不用擔心,光武帝劉秀統一天下之後,就開始著手整頓吏治,防止權臣干政,削弱功臣權勢,加強中央皇權。

光武帝一方面,大肆封賞開國功臣,同時也禁止功臣干預朝廷政務。另一方面以「柔道治國」為主要理念,勸退功臣、提拔賢能的文臣,給予功臣歸鄉享受優厚待遇。

以「雲台二十八將」為首的東漢開國功臣群體,紛紛接受光武帝的政策,「並剽甲兵,敦儒學」,整個功臣中,僅有鄧禹、李通、賈復三人,因為文武兼備,可以參與朝廷政事。

從東漢立國開始,光武帝的一系列措施,都在進行削弱勳貴權力,加強皇權。漢明帝繼位之後,更是進一步採取措施,對官員嚴苛整頓,對勳貴豪強進行嚴格限制,對百姓卻輕徭薄賦,寬厚仁慈,加強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

小皇帝也分水平高低,東漢有幾位小皇帝,憑借宦官清除權臣

東漢第一位小皇帝是漢和帝劉肇,繼位時年僅十歲,由養母竇太后臨朝稱制,竇氏外戚權傾一時。永元四年,年僅十四歲的漢和帝,與中常侍鄭眾、清河王劉慶商定誅除竇氏的計策。

永元四年六月,漢和帝駕臨北宮,命令執金吾和北軍五校尉領兵備戰,駐守南宮和北宮,下令逮捕竇氏黨羽下獄處死,並竇憲的大將軍印綬,命令竇憲、竇篤、竇景等返回各自封國,待他們到達封國勒令他們自殺,成功奪回政權。

從漢和帝之後,漢朝的歷代皇帝,繼位時年紀都較小,沒有超過15歲的,其中漢殤帝、漢沖帝、漢質帝在位時間都不足一年,去世時也分別只有一歲不到、三歲、九歲,並無作為。

漢桓帝劉志繼位時,年僅十五歲,在東漢皇帝中算年長的,漢桓帝繼位後,由外戚梁冀把持朝政,繼位十餘年後的漢桓帝,與宦官單超等人,商定除掉梁冀的計策。

單超等人以漢桓帝的名義召來司隸校尉張彪,徵調司州的軍隊,由單超親自指揮,圍攻梁冀的大將軍府,一舉拿下梁氏一族,漢桓帝得以奪回大權。

曹魏的小皇帝是八歲繼位魏明帝曹叡養子曹芳,曹芳繼位之後由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共同輔政,曹芳在位前期有曹爽專制朝政,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專權。

曹芳在位十五年之久,在政事上毫無作為,親近寵信一群優伶小人,沉迷於遊園宴飲,尚書何晏等人都曾上書勸諫曹芳,但他就是不肯聽從。

這樣的皇帝,別說是年少繼位,即使是成年繼位又有何用呢?曹魏本身就存在將領權重,而皇帝權輕的現象,曹叡也只能通過維持各方的平衡來加強自己的權威。

但是繼任者曹芳昏庸無能,宗室權臣曹爽又是天真無能之輩,這樣的曹魏政權又怎麼能不落入他人之手呢,即使沒有司馬懿,恐怕也有別人來摘曹魏這顆果子。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