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董卓廢帝,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卓自以與太后同族,有廢立意。」
董卓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和其他的政治家有著明顯的不同。因為從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到後來權傾朝野,董卓只花了短短幾年。而這顯然不是僅僅具有運氣就可以實現的,那麼董卓究竟為自己下了一盤怎樣的棋呢?他為何在廢了年少的皇帝之後沒有自己繼位登基呢?
董卓不是不想取而代之,而是他名不正言不順,根本無法解決輿論的攻擊。倘若他真的已經在明面上和之前的權力集團撕破臉,那麼就意味著他需要爭取世家大族的支持。
可是事實恰恰不隨人願,也正因如此,董卓才暫時選擇按耐自己的慾望。韜光養晦是為了可以在遇到合適的機會之後立即行動。所以這個時候的董卓必須在劉協和少帝劉辯之間做出選擇,劉辯年紀尚小,易於控制。但是董卓偏偏選了聰明過人的劉協。這背後到底有著怎樣的秘密呢?
除了客觀上的因素之外,董卓自認為是董太后的族人,所以廢帝自立實在有悖人倫。正因如此,血緣和倫理上的束縛讓董卓無法撕開自己的面具。不僅如此,這意味著一旦董卓決定要自立,他也會失去董太后相關的勢力的支持。所以董卓沒有必要在自己的實力尚未發展成熟之前就樹立敵人,相較而言,保存實力韜光養晦才是最好的選擇。
其實董卓之所以選擇劉協,是因為他已經綜合考慮了各種因素。雖然劉辯現在年紀很小,比較容易控制,但是小孩子總有長大的一天。等劉辯真正的成為一個帝王的時候,就一定會拿董卓開刀。而且董卓自己和劉辯並沒有深厚的感情,他們倆也沒有培養感情的契機。
但是董卓和劉協之間就截然不同了。因為董卓曾經救過劉協的命,所以一旦他擁立劉協當上皇帝,那麼董卓一定就能夠登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所以在這樣的利弊得失衡量之後,董卓決定傾全力支持劉協。
事實上,董卓的確猜對了。劉協繼位之後,董卓也漸漸地走向了權力的巔峰。為什麼董卓千算萬算還是百密一疏呢?按道理來說,董卓已經替自己想好了所有的退路,那麼他為何還是失敗了呢?
最關鍵的原因還是因為董卓平時囂張跋扈,所以得罪了不少人。不僅如此,動作還十分擅長打壓異己。所有和他政見不同的人幾乎都能夠受到董卓不同程度的打壓,有些官員甚至因此被滅門。
這讓人感到憤怒的是,董卓還容忍甚至教唆自己手下的士兵去騷擾老百姓。這樣一來,董卓就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可是他自己卻渾然不知,仍然還繼續著為非作歹的生活。於是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當滿朝的大臣、猜忌董卓已久的皇帝和憤怒不已的百姓聯合起來的時候,董卓就徹底失去了翻盤的機會。所以哪怕董卓自己為自己選了一條康莊大道,他也走入了一條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