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鎮守的荊州,一直是蜀漢的重要根據地,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價值,但關羽卻因為遭到偷襲以及部下的背叛而被殺,最終一代著名將領不得善終。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最後分三國,霸主分別是曹操、孫權、劉備,根據諸葛亮隆中對的分析:」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相比較而言,來自社會底層,織過草蓆、擺過地攤的劉備,比起曹操、孫權的境況要差得多,但劉備憑著不屈不撓的意志和毅力,特別是通過不斷地打造本集團的文化軟實力,最終凝聚世道人心,佔居人和優勢,因而得三分之一江山。但是令人惋惜的是,桃園結義的二弟關羽最後卻因為呂蒙的一封來信被殺!
我們先從劉備的軟實力說起
劉備集團的文化軟實力是什麼呢?筆者認為,劉備集團的主要文化軟實力是佔居道義高地。
通過歷史考證,魏蜀吳三家比較,劉備集團確係佔居道義的高地。
劉備行仁義、善待百姓,是有史實根據的。據《三國誌》記載,劉備任平原縣令期間,為當地百姓做了許多實事好事,人們對其敬佩有加,史載「眾多歸焉」。劉備「善下人」,無論什麼身份的人,他謙恭有禮,不是刻意為之,而是將其作為一種做人原則。由於劉備的德政,因而深得平原民眾之心。
大多數民眾高興了,但平原縣有一個叫劉平的大豪強就很不爽,因為以前當地的許多百姓包括鄉紳圍著他轉,自從劉備來了,他大受冷落而心生怨恨,於是花錢買動一個刺客去刺殺劉備以洩心頭之憤。當這位刺客悄悄潛入劉備的辦公室時,劉備還以為是來訪的普通群眾,便一如往常地與這位「普通群眾」寒暄,以禮相待。這位刺客有些驚訝並迅速地做出判斷,這位劉縣令是他生平見過的最好的父母官,不能為了這點不義之財就去幹傷天害理的事,於是他馬上放棄了行刺的念頭,並向劉備自首,道明原委,劉備也很大度地不究其責。這件事,一時成為美談。
劉備攜民渡江,也是真實的歷史。據《三國誌·先主傳》記載,建安13年(208),曹操滅了袁紹之後,舉兵南下欲吞荊州,原荊州牧劉表兒子劉蹤率眾投降,劉備一時措手不及,只好率領三千步騎兵往江陵方向撤退,但荊襄民眾對他卻不依不捨地相隨,出現了中國封建歷史上少有的十餘萬民眾扶老攜幼隨劉備渡江逃命的現象。向劉備追殺的那可是曹操戰力超強的特種部隊——虎豹騎,危難之際,有的部屬勸劉備棄百姓而走,不然大家只有死路一條,可劉備拒不接受,還說「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那麼,荊襄群眾為什麼不離不棄地追隨劉備呢?這是有歷史原因的。
因為老百姓害怕曾經有過屠城歷史的曹軍。人們還清楚地記得,當年曹操之父曹嵩在徐州遇害,兇手是見財起意的張闓,興兵復仇的曹操,一時失掉理智,縱兵對無辜的徐州百姓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數十萬手無寸鐵的百姓慘死在曹軍的鐵蹄下。
曹兵殺來,就情理而言,十多萬荊襄群眾可以選擇隨劉備逃命,也可以逃往與荊州僅一江之隔的江東,那麼荊襄百姓為什麼也不去江東避禍呢?因為荊襄百姓對孫權也心存疑忌,孫權曾有過一次屠城的不光彩記錄。當年孫權之父孫堅與劉表部下發生衝突,後被江夏太守黃祖所殺。孫權為報父仇,滅了黃祖,對江夏民眾進行了血洗屠城,眾多江夏百姓做了冤死鬼。
我們就不難想像,當曹軍殺來,荊襄十多萬群眾為什麼不離不捨地追隨劉備了。在「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東漢末年,人們渴望天下太平,更渴望仁義的賢明君主出現。而劉備一直有善待百姓的美名,就理所當然地獲得了人民的支持和讚揚。在歷史上,難怪當人們看三國戲時,見劉備勝便有欣喜之色,見曹操勝便有不悅之色。可見,人民群眾的心中是有自己的一桿秤的。
在古代亂世中,戰勝方坑殺降卒既是很殘忍又是很經常的事。比如秦國將領白起坑殺趙國降卒數十萬,楚霸王項羽坑殺秦降卒二十萬,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坑殺數萬袁軍降卒,這些都是歷史上有記載的悲劇。相比之下,劉備集團的著名將領關羽對降卒的處理就仁義得多。在爭奪荊州的戰役中,關羽水淹於禁七軍,獲降卒三萬之眾,關羽將三萬降卒押到江陵看管起來,沒有傷害他們的性命。但三萬人吃飯卻成了大問題,關羽便允許他們去搶了孫權的糧倉,再一次與孫權結了仇恨,也加速了孫權與曹操的政治媾和,為其悲劇埋下伏筆。
關羽是劉備集團一生踐行仁義理念的重要人物。他離開可以給予其高官厚祿的曹操,再次回到仍然過著流亡生活且寄人籬下的劉備身邊。儘管他有著驕於士大夫的缺點,但善待卒伍和百姓卻是其一貫作風。荊州戰役,關羽在前方攻打曹操轄下的襄陽、樊城,東吳將領呂蒙卻偷襲了荊州後方的公安等地,關羽大驚之餘,速率二萬將士回援,試圖奪回失去的大本營。
呂蒙再使狠招,將關羽手下將士的家屬軟禁起來,並派使者送信至回援途中的關羽,信中到底寫了些什麼?有這麼大殺傷力,在平台「三國故事」上回復 「信」 有詳細剖析,就因為這一封信導致士兵們一哄而散,關羽落得只剩下關平、趙累等幾個親兵的下場。俗話說,仁不帶兵、義不從商,關羽就這樣走向了生命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