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出兵前孫權強調不能殺關羽 呂蒙為什麼執意下殺手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呂蒙出兵前孫權強調不能殺關羽 呂蒙為什麼執意下殺手

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孫權殺呂蒙,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孫權曾經多次強調不能殺關羽,呂蒙為什麼還要執意殺關羽,呂蒙有什麼打算?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對關羽來說,是一輩子當中風頭無兩的一年。

當年八月,關羽趁著雨季漢水暴漲的時機,水淹七軍,大敗救援樊城的魏軍。此後又引得陸渾悍民孫狼等以及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前來投靠。聲震華夏,曹操甚至一度考慮過遷都。

然而,也是在這一年冬天,關羽因為一時大意,失了荊州,敗走麥城。最後兵敗被呂蒙所殺。一代武聖,就此殞命。

94版《三國演義》截圖,關羽敗走麥城被

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人可能都注意到,孫權曾多次囑咐呂蒙,只取荊州,但不殺關羽。那麼,呂蒙為什麼不顧命令執意斬殺關羽呢?

孫權的態度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應當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關於怎麼處置關羽這件事,孫權的態度究竟如何?

電視劇裡是這樣展現的——關羽兵敗被圍麥城,試圖走小路突圍入川,這一計策被呂蒙識破,他親自帶兵阻擊關羽。關羽以寡敵眾,自知不敵,因此引頸自刎。此時有來使驅馬趕到,大喝「主公有令,不得斬殺關羽」。然而迎接他的,只有正提著關羽首級的呂蒙。

2010版《三國演義》截圖

孫權是否真的囑托過不殺關羽?僅憑電視劇裡的情節是不足以斷言的。先看小說《三國演義》的記載。在呂蒙「白衣渡江」、攻打荊州之前,孫權曾與其有過兩段對話:

第一段對話,乃是試探呂蒙是否有攻打荊州之意——

權曰:「孤本欲取荊州,前言特以試卿耳。卿可速為孤圖之。孤當隨後便起兵也。」——《三國演義·七十五回》

第二段對話為戰前動員,孫權本打算讓其弟孫皎和呂蒙一同出征,被呂蒙謝絕,於是封呂蒙為大都督。

孫權召呂蒙商議曰:「今雲長果撤荊州之兵,攻取樊城,便可設計襲取荊州。卿與吾弟孫皎同引大軍前去,何如?」

——《三國演義·七十五回》

除此之外,孫權對呂蒙別無其他指示。其後關羽敗走麥城,孫權再次問計呂蒙,言談之中,也只是問應當怎樣擒住關羽,並未囑托不可殺關羽。其後,關羽被押去見孫權,乃是群臣建議孫權不可留關羽,孫權親自下令將關羽、關平父子推出去斬殺。

孫權沉吟半晌,曰:「斯言是也。」遂命推出。於是關公父子皆遇害。——《三國演義·七十七回》

依《三國演義》來看,並非呂蒙執意要殺關羽,而是孫權親自下令斬殺關羽父子。那麼,在《三國誌》中,這段公案又是怎麼發展的呢?

據《三國誌·蜀書》記載,孫權佔領江陵(今荊州市荊州區)後,將關羽麾下士卒的妻子兒女全部抓獲,關羽部眾因此不攻自散。孫權派遣大將朱然和潘璋截擊關羽,但並未有隻言片語提到不可殺關羽。於是在臨沮(今宜昌市遠安縣)被俘之後,關羽不久便被殺害。

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三國誌·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

關羽被殺時,孫權正在兩百里之外的江陵,自然不可能當場下令將其斬殺,但兩百里的距離,急行軍兩天就可到達,朱然、潘璋並未徵求孫權的意見就決定斬殺關羽,可見,孫權對於殺關羽這件事,很有可能是支持或默許。

值得注意的是,孫權遣去截擊關羽的兵馬,乃是由朱然、潘璋率領,最後抓住關羽的,是潘璋手下的司馬——馬忠。儘管《三國誌》中並未明確指出究竟關羽死於誰手,但很有可能就是馬忠,或是朱、潘其中一人。

權先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都督趙累等於章鄉,遂定荊州。——《三國誌·吳書二》

也就是說,在斬殺關羽這件事上,呂蒙極有可能是背了孫權和馬忠的鍋。最終被戲說成了殺害關羽的罪魁禍首。

關羽之死的直接原因

後人提起關羽兵敗的故事,總要以「大意失荊州」講起。意思是講關公傲慢大意,中了陸遜和呂蒙的計策,因此才導致荊州失守,最後被殺的結局。這一俗語也從此流傳下來。

然而,陸遜只是小施謀略,當時已威震華夏的關羽,為何會就此一敗塗地呢?這還得從關羽自己的性格說起。

儘管關羽勇猛無當,且足智多謀,然而一個成功人士,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容易產生傲氣,不將其他人看在眼裡。關羽在樊北斬殺魏軍將領龐德之後,並沒有就此攻下樊城。然而,此時後方的南郡太守麋芳、將軍傅士仁已經和他生起了嫌隙。原因在於關羽出軍圍困樊城,兩人只是出給軍資,並未前去援助,因此關羽放話回來要收拾兩人,引得兩人惴惴不安。

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自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三國誌·蜀書六》

因此,在呂蒙「白衣渡江」,佔領荊州之後,傅士仁和麋芳在呂蒙的三言兩語之下,就歸順了東吳。這段故事中還有一個小插曲,傅士仁聽從呂蒙的意思去勸降麋芳,正逢關羽派遣使者向麋芳徵糧,還威脅說去遲一刻就要斬立決。本來猶豫不決的麋芳立馬倒戈。

關羽回擊荊州被吳兵所圍,派部下前往上庸(今湖北竹山縣境內)向劉封和孟達求援。這個劉封是劉備養子,當初劉備想封他為將軍時,關羽曾表示反對,最後劉封被封在了上庸。因為記恨這件事情,劉封決定不去援助關羽,部下只得趕往四川求取支援(《三國演義》記載)。

在和孫權的關係上,關羽也處理得極差。當初孫權想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女兒提親。關羽非但沒有答應,反而大罵來使,說孫權的兒子配不上自己女兒,拒絕了求婚的要求。(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三國誌》)

在野史《典略》中也記載,關羽在圍攻樊城時,孫權沒有積極前去援助,關羽大罵孫權使臣,威脅說,一旦攻破了樊城,難道還滅不了你們嗎?(羽忿其淹遲,又自已得於禁等,乃罵曰:「鉻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語出《三國誌》注)這樣一來二去,關羽與孫權的關係幾乎崩裂。

關羽在被呂蒙、陸遜擺了一道後,迅速失去了所有盟友。假使傅士仁、麋芳不降;假使劉封、孟達同意出兵援助,關羽未必不能重整旗鼓,再奪荊州。

然而其時悔之已晚,關公最終落得被圍的局面。同時,又因為此前「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一段經歷,東吳方面自知即使俘虜了他,最終也無法馴服,最終橫下心來,將關羽斬殺。

可以說,關羽雖然忠肝義膽、智勇雙全,但恃才傲物、目中無人,正是這些性格中偏執的一面,使他在東吳的「荊州奪回戰」中一敗塗地。

關羽必死的原因

如果說恃才傲物、四面樹敵是關羽被斬殺的直接原因,那麼,「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或許可以概括關羽為什麼非死不可的原因。

一切從「劉備借荊州」說起。魯肅願意借荊州給劉備,乃是存了聯劉抗曹的意思,劉備則是為了「跨有荊益」,以圖北上中原。於是兩人一拍即合,一個敢開口,一個真敢借。這一借之後,再要回來就不知要猴年馬月了。

三國時荊州地區

眾所周知,荊州一帶乃是三國爭霸的主戰場。在大運河開鑿之前,荊州是貫通南北,左右東西的交通中心。長江中游橫貫整個荊州,溯江而上可達巴蜀,沿江而下可通吳越,北有漢、沔相連,南有湘、資、沅、澧,四水相通。在諸葛亮的《隆中對》和魯肅的《榻上策》當中,荊州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據點。對於劉備來說,沒有荊州,兩路出擊就成了笑話,統一天下不一定失敗,起碼得延後不少時間。

而對於孫權,如果沒了荊州,東吳本土就有了危險。儘管最初借了荊州給劉備,但作為交換條件,劉備退出江夏郡,還從長沙郡分出漢昌郡,由魯肅任太守。這樣,孫權在荊州所佔的地盤和江東由此連成一片,而江陵作為荊州抗曹的主戰場,為孫吳起到戰略緩衝的作用。這是孫權從「借荊州」得到的好處。

在孫吳的建國計劃中,荊州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因此,收復荊州也是必定的。孫劉集團這一不可調和的矛盾,終於在建安二十四年爆發。當時劉備已經打贏了漢中之戰,而且關羽勢如破竹,聲名遠播。如果自己再不動手,等到劉備統一北方,那吳國的失敗也就成了必定。所以即使不考慮將來是什麼情況,為了眼下,荊州必須得拿下,關羽也必須得死。因為關羽是蜀漢大將,也是唯一一個精通水戰的將領。

從呂蒙大軍對荊州民眾的懷柔政策,也可以看出孫吳對荊州勢在必得的決心。根據史料記載,呂蒙在佔據荊州後發佈了非常嚴格的命令,總結起來就是不許騷擾百姓。呂蒙的一個部將因為偷拿了荊州百姓的一個斗篷,被呂蒙下令當即斬首。

不難看出,呂蒙的真正想法是通過收攏人心,達到暫時控制荊州的目的。然而,畢竟關羽打理荊州十年,儘管一時有所得失,但在人心方面肯定比他們更勝。因此,關羽一日不除,荊州就仍有失守的危險。為了穩固佔有荊州,關羽自然也就不得不死。

尾聲

關羽英雄一世,最後的遭際令人神傷。儘管呂蒙背信棄義偷襲荊州會引來許多人的唾罵,但關羽之死,卻是整個東吳集團,特別是在孫權的授意下形成的局面。

而劉備那邊,既失荊州,又折了關羽,元氣大傷。在孫吳襲取荊州後,吳、蜀之戰的焦點轉移到夷陵。待到東吳末代皇帝孫皓繼位之後,對荊州一帶失去了原本的戰略重視。而當時的晉將王濬已經在長江上游修造樓船,操練水軍。

隨著「王濬樓船下九州,金陵王氣黯然收」,三國紛爭,也就此定下終局。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誌》

羅貫中:《三國演義》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