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曹丕曹植在歷史上被稱為「三曹」,他們的政治、文學成就對當時的魏晉文化的發展影響頗深,所以也是建安文學的代表。曹操是曹丕、曹植的父親,曹丕是曹植的兄長。曹操在三國時期不僅是一個蓋世梟雄同時也是一個詩人,史上稱曹操是建安時期建安文學的開創者,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人。三國爭霸中建立魏國政權,曹操作為一個文學家在當時的影響也是頗大的,著有《孫子略解》、《觀滄海》、《短歌行》、《龜雖壽》等作品,曹操的詩歌受樂府影響很深,現存的詩歌全都是樂府歌辭,其詩歌氣勢很是恢弘,詩歌形式也十分創新,處處彰顯曹操雄健慷慨的激情。
曹丕字子恆,即後來的魏文帝。他因為多次歲父親曹操出征,深深感受到百姓的疾苦,這些經歷都是他創造詩歌的良好素材,其代表作有《燕歌行》、《煌煌京洛行》等。曹植字子建,又稱陳思王。天資聰穎,早年有「繡虎」雅號,曾深得曹操喜愛。曹植為人豪放灑脫,其詩歌分為兩個時期,前期作品浪漫而樂觀,詞彩華茂。後期的詩歌受自身處境的影響大多表達理想和現實的矛盾與自身的悲憤,其典故有七步成詩、洛神悲歌、梵唄泰斗等,其代表作有《七步詩》、《洛神賦》、《白馬篇》等。後世對曹植的評價極高,王士禎將曹植、李白、蘇軾納入「仙才」。很多人把曹植和曹丕爭奪太子之位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曹植性格的作風,狂放不羈,任性而為,導致曹操對曹植失去了忍耐,最終拋棄曹植選擇曹丕,其實曹丕的性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能說在爭奪世子之位的重要時期,曹植的性格誤了他的事。
從曹植早期的作品中不難看出,曹植確實是個任性,愛喝酒的文人,《三國誌》中對曹植的評價是「任性而為,不自雕礪」,但是都忽略了對曹植內心深處性格,曹植早年跟隨曹操出征,深刻感受到世間百姓的疾苦,在其作品中,曹植表達了很多對百姓的同情,生在王侯之家的他做到這樣,表明他是個很善良的人。從其早期一些贈答詩歌,如《贈丁儀》、《贈徐干》等,可以看出曹植極其賦有同情心,注重感情。不僅如此,曹植有很多的作品是寫親情的,有為自己早夭的女兒做的《行女哀辭》還有為一直迫害他的兄長曹丕早夭的兒子做的《仲雍哀辭》可見曹植是個內心很柔軟的人。曹丕死後,曹植還為曹丕做了一篇《文帝誄》來紀念曹丕,即使曹丕生前那樣對自己,曹植依然表現得很悲傷,曹植是個極其注重家庭、親人感情的人,心中有愛,注重感情,重兄弟之情。所以曹植的性格並不是可以籠統概括的,在不同的時期曹植的性格是有所不同的,這完全可以從其詩歌作品中得到答案,但是曹植本性中的友愛和注重感情是詩中貫穿曹植的一生的。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個兒子,才高八斗,前期深受曹操喜愛。曹植字子建,又稱曹子建,因身前做過陳王,所以又稱陳思王。是魏晉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和其父曹操其兄曹丕並稱「三曹」閃爍文壇。曹植在和曹丕爭奪太子之位的時候是有相當大的優勢的,曹操奔就是十分喜愛有才華的人,曹植出口成章,下筆成文。在建安十五年的時候曹操在鄴城的銅雀台召集文人登台作賦,曹植第一個完成《登台賦》,自此曹操便對曹植寄予厚望,時常帶曹植出征。曹植的失寵完全是由於曹植過於放縱自己,觸碰到了曹操的底線。建安十九年,曹操征討孫權,讓曹植留守鄴城,並親自告誡曹植,要有所作為,要發憤圖強。而曹植似乎有恃寵而驕的味道,常常任性而為,讓曹操很是生氣。建安217年,曹操外出的時候,曹植喝了點酒便私自乘著王室的馬車並且擅自開啟司馬門,一直遊玩到金門,早已忘記曹操曾經說過,司馬門只能在帝王舉行典禮的才能開啟,這然給曹操大為惱火,直接處死了公車令,曹操心中對曹植的不滿一併爆發,再也不對曹植心有信任,將喜愛之情轉移到一直表現地很憨厚的曹丕,覺得曹丕雖然才氣不如曹植,但是為人善良,沒有曹植那麼任性放蕩,很是穩重。日後便立了曹丕為太子,徹底放棄了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