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中暴露的賭徒思想:對北伐缺乏整體規劃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亮北伐中暴露的賭徒思想:對北伐缺乏整體規劃

諸葛亮一生主要軍事活動是北伐,幾次北伐整體看來,諸葛亮所作所為都是違反軍事規則的。當然,違反常規的行動往往會取得出人意料的勝利,但諸葛亮的違反常規,總體上給人感覺很外行。這種違反常規也使諸葛亮的北伐充滿矛盾和迷霧,愛諸葛亮的人正好借這種迷霧把諸葛亮想像成神,其實怎樣,下面就對諸葛亮的違反常規處逐一論述: 一、戰爭決策的冒進(與其謹慎的人格相左)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第二次北伐後,諸葛亮上表後主時說了這麼一段有點賭徒味道的話。「惟坐待亡,孰與伐之?」諸葛亮自己都沒有任何勝算的把握,卻不顧群臣反對反動戰爭,難道諸葛亮對北伐如此「上癮」?(當年曹操南侵、劉備伐吳,都是兵力等各方面都頗有優勢,居然被評價冒進,卻沒人說諸葛亮冒進)諸葛亮的軍事才可比曹劉嗎?蜀地還有韓信這樣的將才嗎?兵力和經濟後盾能與魏抗衡嗎?由此看來,其冒進程度是少有的,有悖於「諸葛一生唯謹慎」的稱號。這種矛盾使後人百思不得其解,愛諸葛亮的人會解釋為政治戰,但看諸葛亮對北伐的巨大投入,就知道不會是單純的政治戰。其實,諸葛亮「吞魏」的心理是很明顯的!如果真得僅為魏國百姓還記得還有這個大漢,或者僅為了化解國內矛盾,而付出的卻是國力消耗貽盡的沉重代價,所以說政治戰不太可能。 應該說諸葛亮北伐是出於真心,且北伐的決策並沒有錯:因為弱國是拖不起的!一州之力量無法與九州拼持久戰。錯就錯在蜀是在沒有帥才的情況下出戰,就這一點來說,北伐實在不該。不戰死守自然早晚要滅亡,戰又不能取勝,則反而會加快蜀國的滅亡。所以從這一點來說,假如我站在蜀的立場上,我會堅決反對北伐。

二、軍事指導思想過於謹慎(與草率發動戰爭相左) 既已沒有勝算把握的情況下發兵,諸葛亮卻又恢復了其「謹慎」,沒有那種拚死一搏的精神了。沒有任何一個軍事家是從來不冒險的,諸葛亮由於戰術運用上過分謹慎,把北伐引入死胡同,使戰事發展成弱國所最忌諱的相持戰的局面。 有人解釋為由於蜀是弱國,諸葛亮必須吝惜軍力,謹慎出戰。這種說法不錯,但越是弱國,越需吝惜軍力,越是應該要謹慎發兵,戰則必勝,可見諸葛亮謹慎得不是地方。 三、將最好的戰術安排一次用光(與其謹慎戰略指導思相相左) 這是最令人費解的地方:從諸葛亮不從魏延直搗長安之計來看,說明他應該是謹慎和保守的指導思想來進行戰術安排,可見他認為北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分步進行的。可是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就用了最好的戰術安排(斜谷疑兵),所以後面幾次北伐再也不敢用疑兵。說明諸葛亮並沒有一個長期戰略統籌和分步規劃。況且,既然他並不想直搗魏國腹地,那北伐的目的是什麼?如果僅從第一次北伐來看,並往合理的方向猜想,他應該是想佔有隴右的大片郡縣,從而佔據有利地形並增強自己的實力。可是後幾次北伐都是非常被動、盲目,從出兵的地理取道上也看,戰略目標很不明確,每次不是糧盡退兵,就是被阻在漢中。可見諸葛亮用兵是多麼盲目。 冒進而謹慎,保守而盲目,這一串的矛盾和違規,既有天時地利的無可奈何,也有諸葛亮本人的失誤,所造成的是一連串惡性循環,其結果,自然是加速了蜀漢的滅亡。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