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瞭解諸葛亮伐魏的事情,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對於蜀漢政權來說,北伐是屬於「政治正確」的範疇。如果不北伐,蜀漢也就失去了合法性,不用等曹魏來攻,內部恐怕早就分裂了。劉備建立蜀漢時,就打出了「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旗號,樹立了堅決反曹的大旗。
事實上,縱觀劉備的奮鬥史,其主線就是「討賊興漢」。在稱帝之前,劉備宣稱要「營救天子」,也就是打敗曹操,將天子救出許昌。在稱帝之後,劉備的目標就變成了「克復中原,一統天下」,只是後期不小心玩脫了,征討東吳的時候輸掉本錢,自己也死在了白帝城。劉備死後,諸葛亮接過「討賊興漢」的大旗,繼續劉備未完成的事業。
有人感到奇怪,蜀漢的力量很弱呀,跟曹魏不是一個量級的,贏面這麼小,為何要去硬碰硬呢?其實對於諸葛亮來說,北伐成功與否,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要堅持北伐的路線。眾所周知,劉備集團原本佔據著荊州,後來又有了益州和漢中,假如荊州還在手裡,那麼劉備集團自然是游刃有餘的,既可以從漢中出兵,又可以從荊州出兵,這樣贏面是最大的。但問題在於,荊州被東吳給佔了,劉備征討東吳大敗,蜀漢政權根基差點被撼動。此時的蜀漢集團,就只剩下益州和漢中兩地,但是在益州本土勢力看來,蜀漢政權是個寄居者,原本自己日子過得好好的,後來劉備領著荊州兵來了,反客為主,在益州建立了蜀漢。
因此,蜀漢內部矛盾是非常嚴重的,傳統的荊州派和益州本土勢力,進行了多年的博弈。
假如在這種情況下,蜀漢政權謀求個偏安,會有什麼後果呢?答案是會死的很慘。首先蜀漢的合法性來源,就在於劉備以漢室正統自居,一生的志向就是要興復漢室,雖然後來稱帝了,但也是為了「興復漢室」,因為漢室已經被曹丕給趕走了,如果劉備不接這桿大旗,難道要向曹丕稱臣嗎?劉備的身邊也團結了很多文臣武將,即可以說是劉備的志向吸引了他們,也可以說是劉備能夠成就他們的功名大業。
總的來說,這幫人跟著劉備混,肯定不是為了偏安,最主要的還是要建立大的功業,假如蜀漢宣佈偏安了,那自然會讓很多人心寒,內部人心也就散了。
對於益州本土勢力,這幫人傾向於偏安,但是蜀漢政權已經建立了,雖然北伐會讓益州付出巨大的代價,可這也能讓益州人有個盼頭,也可以堵住很多人的嘴。如果將來得了天下,益州人肯定會得到巨大的好處,因此為了這個未來的好處,現在吃點苦,也算是值得的。如果蜀漢宣佈偏安,益州人也會不幹了,既然你蜀漢放棄了自己的大業,那還有什麼理由佔據益州?如此一來,蜀漢政權也就名存實亡了。
雖然魏蜀吳三國鼎立,可站在曹魏的角度,曹魏集團認為蜀漢和東吳屬於地方割據勢力,曹魏才是正統。這樣一來,一統天下也成為了曹魏的「政治正確」,況且蜀漢和東吳都不承認曹魏,戰爭自然是不可避免的。或許,東吳可以與曹魏盟好,但蜀漢是沒有任何退路的,因為和曹魏勢不兩立,這是合法性的來源,如果向曹魏稱臣了,合法性就沒有了。因此,蜀漢只能選擇北伐,即使實力不濟,也得北伐。簡單地說,北伐或許有一線生機,如果不北伐,則半點生存的機會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