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瞭解襄樊之戰關羽兵敗身亡嗎?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水淹七軍,斬龐德、降於禁,一時間威震華夏,然而東吳陸遜卻「白衣渡江」偷襲關羽後方,最終導致關羽兵敗麥城。自古以來,關於關羽之死是否為劉備有意為之,始終爭議不斷,例如章太炎便持這種意見。那麼,關羽之死真的是劉備有意為之,甚至是借刀殺人嗎?我認為並非如此,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原因之一:荊州太過重要,以荊州害關羽得不償失
對於劉備來說,其早期戰略基本沿用了諸葛亮的《隆中對》,即佔據荊州、益州兩地,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等到時機成熟,再「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從而謀取中原。
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之時,劉備的戰略目的其實已經初步實現,此時的他不僅佔據了荊州、益州,而且還從曹操手中奪取了漢中,唯一的隱患在於,由於荊州的歸屬問題,孫劉聯盟已經開始出現裂痕。
早在建安二十年(215年)時,雙方便曾爆發過一次激烈衝突,只是由於曹操攻佔漢中對益州形成巨大壓力,劉備這才不得不選擇退讓,與孫權平分荊州,即以湘水為界,分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於孫權,而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則仍歸劉備,史稱「湘水劃界」。
那麼,劉備為何寧願與孫權聯盟破裂,也不願放棄荊州之地呢?主要便在於荊州對劉備來說太過重要。劉備因起步晚、起點低,與曹操、孫權相比始終處於弱勢,荊州的人口、經濟等對於劉備來說極為重要,而且彼時劉備的嫡系部隊乃是荊州兵,主要人才隊伍也是荊州集團,一旦荊州丟失,難免會對軍心士氣產生劇烈影響。此外,由於蜀道難行,益州乃是極為自閉之地,一旦荊州丟失,那麼便會被牢牢鎖死在武陵山區和黔中高原以西,徹底喪失戰略主動,這是劉備無法接受的。
如上所述,正因為荊州太過重要,荊州丟失劉備便等於徹底喪失了爭奪天下的資本,這也是劉備後來不惜與孫權決裂,也要發動夷陵之戰的主要原因。因此,以丟失荊州的代價來除掉關羽,對於劉備來說顯然是得不償失的。
原因之二:戰局瞬息萬變,應對時機轉瞬即逝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就在劉備和曹操還在爭奪漢中之時,雖然駐守荊州的關羽與駐守襄樊的曹軍也時常爆發衝突,但雙方總體仍然保持著僵持態勢。直到同年八月,由於連綿大雨,關羽突然來了個「水淹七軍」,龐德戰死、於禁投降,關羽突然佔據了戰場優勢。
襄樊之戰局勢的突然逆轉,劉備根本沒有想到,這使得他根本沒有來得及採取應對措施;曹操也沒有想到,眼看樊城岌岌可危,使得主力仍在西線的曹操大吃一驚,甚至一度決定遷都避禍;孫權同樣沒有想到,一旦關羽將曹操的勢力完全趕出荊州,那麼蜀軍便可以隨時順江而下威脅東吳腹地,這是東吳方面根本不願意看到的。
於是,在曹操派徐晃救援樊城的同時,東吳也開始心有靈犀般的展開行動,陸遜先是寫信給關羽,一番吹捧之下令關羽戒心大去,將提防東吳的軍隊也調往前線,全力對付曹軍。結果,呂蒙率軍「白衣渡江」,突然偷襲關羽後方,麋芳、士仁投降,樊友則放棄宜都郡而走,直接導致關羽陷入了腹背受敵之境,並最終兵敗被殺。
如上所述,自襄樊之戰爆發之後,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月時,關羽仍然佔據著絕對優勢,再加上陸渾民孫狼等苦於徭役,叛上作亂、南附關羽,與關羽遙相呼應,戰局可以說是極為有利。令劉備沒有想到的是,東吳方面會突然撕破臉皮、偷襲荊州,導致戰局急轉直下,等到此時劉備想要應對,卻是已經來不及了。
原因之三:劉備實力太弱,漢中之戰後無力再戰
襄樊之戰爆發之前,同年春夏之際,劉備剛剛結束與曹操的漢中之戰,劉備雖然最終擊敗曹操,奪取了漢中,但也只是慘勝而已,一度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
蜀漢本就是魏蜀吳三方之中較弱的一方,對於剛剛結束了漢中之戰的劉備來說,無論是軍隊,還是糧草、政事都需要一段時間的整頓,想要重整一支大軍參與襄樊之戰,短時間內很難辦到。而關羽方面又敗的太快,劉備根本來不及應對。
此外,劉封和孟達的態度也令劉備沒有想到,駐守上庸的劉封和孟達,可以說是距離關羽最近的一支援軍,而早在關羽兵圍樊城、襄陽之際,便已經「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而令關羽和劉備都沒有想到的是,這兩人竟然始終未發一兵,理由則是上庸三郡剛剛佔領不久,不敢輕易離開,結果導致關羽孤軍奮戰。
因此,在戰局扭轉速度太快,而近在咫尺的劉封和孟達又拒絕出兵的情況下,劉備由於剛剛結束漢中之戰,已經無力再戰。
如上所述,我認為劉備借刀殺人的結論根本不成立,這並非源於劉備與關羽的兄弟之情,而是劉備作為一個上位者,根本不可能以荊州如此重要的戰略地位,去換關羽一命,更何況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劉備根本沒有時間,也沒有力量對此作出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