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能穩坐四十一年皇位靠的是什麼?絕不是一無是處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劉禪能穩坐四十一年皇位靠的是什麼?絕不是一無是處

世人的心目中,劉禪一定是庸昏之君!在大家的眼裡,劉禪始終是個碌碌無為的的庸君一個;有的人甚至稱劉禪為「亡國之昏君,喪邦之庸人」。讓三國網小編帶大家撥開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完人,也沒有百無一用的廢物,劉禪絕對不是完人,但似乎也不是扶不上牆頭的爛泥,咱們今天的話題,就是根據三國正史,來看一看劉禪在某三個方面的表現,是否比劉備諸葛亮還高明?

後漢三國存續時間最長的,是孫權建立的吳國,如果從孫權稱帝計算,國祚是五十二年,如果從孫權自立為王算起,是五十九年;曹魏國祚連頭帶尾都算上,是四十七年(220年12月11日—266年2月8日);蜀漢國祚最短,只歷經兩個皇帝,存續了四十三年。

蜀漢國祚最短,劉備滿打滿算也只當了三年皇帝,他的章武三年被諸葛亮改為建興元年,所以劉禪劉公嗣成了三國時期任職時間最長的皇帝——從繼位到投降,有四十一個年頭。緊隨其後的是孫權孫仲謀,當了二十四年皇帝。

孫權的人品私德和雄才偉略不如曹操劉備,而且晚年嗜酒如命殺戮成性,已經變成了一個暴君,在很多人眼裡,劉禪雖然算不上殘暴,但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昏君。可是這兩位暴君昏君,偏偏比別人有皇帝命,曹魏走馬燈般換皇帝的時候,他倆卻穩如泰山,東吳西蜀好像沒有一人對他們的寶座發起挑戰。

孫權是一個見利忘義刻薄寡恩之人,這一點我們從他對待張昭、孫尚香(未必真叫此名,且以此為代號)、陸遜等人的態度上就能看得出來,孫權不亡,實在是沒有天理。

很多人都說劉禪是三國時期最無能的皇帝,這一點似乎很值得商榷:蜀漢面積最小人口最少,曹魏虎視眈眈,孫吳貌合神離,劉禪卻在諸葛亮病逝後,又堅持了三十年,要是一點本事都沒有,那還不早就被滅掉了?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劉禪確實不是雄才大略之君,更沒有一統中原的願望,說他是一個坐享其成的紈褲子弟,似乎也並不是貶低。但是細看三國正史,我們就會發現,劉禪絕非一無是處,他的後來的舉措,有效地避免了臣子專權,也穩固了自己的皇權。綜合起來說,就是劉禪有自知之明,會示弱,會放權,也會制衡,在這三個方面,他似乎比劉備諸葛亮都略勝一籌。

讀者諸君都知道,劉禪是沒有劉備的梟雄霸氣的,這一點他甚至連曹髦都不如,但是我們認真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正是劉禪的高明之處: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勇氣,也是冒失;明知不可為而不為,看似懦弱,但也不失為自保之道。

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說過這樣的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不管劉備的本意是什麼,諸葛亮都不應該公開這番談話,因為這對劉禪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諸葛亮曾對李嚴說:「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這話就說得有點大了,加九錫就離皇位不遠了,十命可受又是什麼意思?莫非要被稱為「九千九百歲」?

面對大權獨攬又比較強勢的諸葛亮,劉禪並沒有像曹髦那樣拔劍而起,而是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話:「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劉禪這番表態,是放權也是棄權,劉禪棄權,諸葛亮順水推舟:「亮亦以禪未嫻於政,遂總內外。」

劉禪接班的時候,是十七歲,諸葛亮病逝的時候,劉禪已經二十八歲了,這十多年間,劉禪啥也沒幹,就任憑諸葛亮折騰,實在看不過去了,也只是用關懷的口氣很委婉地表示了一下反對意見:「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

諸葛亮執意伐魏,劉禪是阻止不了的,跟諸葛亮鬧翻後果有多嚴重,讀者諸君想必是心知肚明的。

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劉禪的識人之明,似乎還在劉備之上——如果劉備坐在劉禪的位置上,早就跟諸葛亮翻臉了。

劉備在世的時候,一直沒有讓丞相諸葛亮開府治事,諸葛亮病逝後,看似憨憨的劉禪,馬上取消了丞相之職:「以左將軍吳壹(懿)為車騎將軍,假節督漢中;以丞相留府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統國事。費禕為後軍師;頃之,代蔣琬為尚書令。」

蜀漢真正的權臣僅諸葛亮一人,其後蔣琬、費禕、姜維互相制約,後來又冒出一個陳祇與姜維分庭抗禮,外戚吳家和張家(張遵、張紹)也掌握了一些軍政大權,劉禪的平衡術玩兒得爐火純青。

劉備曾經重用關羽,但卻對國舅糜家不冷不熱,身邊也沒有一個硬氣的宦官,基本上是皇帝(漢中王)本人親自面對日漸驕橫的朝臣——兩漢皇帝一般是三條腿走路:朝臣、外戚、宦官三足鼎立,誰也不能一家獨大,這一點,劉禪做到了。

事實上黃皓根本就沒有那麼大能量搞垮蜀漢,真正能壓制住姜維的,是尚書令陳祇:「祗又以侍中守尚書令,加鎮軍將軍,大將軍姜維雖班在祗上,常率眾在外,希親(很少參與)朝政。祗上承主指,下接閹豎,深見信愛,權重於維。」

劉禪有自知之明,會示弱,也會制衡,但絕非忘恩負義之徒,他對諸葛亮的態度,說明他絕非心胸狹隘之人。

讀者諸君細看《三國誌》,就會發現劉備沒少殺名士,諸葛亮也沒少打掉部下的烏紗帽,但是劉禪掌權後,並沒有對諸葛亮進行清算,反而極力維護他的光輝形象:「亮卒,後主素服發哀三日。邈(安漢將軍李邈,曾任丞相參軍,被劉備判處死刑,是諸葛亮救了他)上書曰:『……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臣常危之。今亮殞歿,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後主怒,下獄誅之。」

不管對不對,那些話都不應該由李邈來說,更不應該在那個時候說。誅殺李邈,說明劉禪並不糊塗,他知道諸葛亮忠心耿耿,是千古忠臣榜樣,更是蜀漢不可動搖的豐碑。

沒有能力左右權相諸葛亮,劉禪就放手不管,讓能幹的人去幹事,總比自己這個外行瞎摻和好。

一旦大權在握,而文臣武將的忠誠和能力又都比不上諸葛亮,劉禪就再也不肯太阿倒持。陳壽對劉禪的綜合評價似乎比較客觀:「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昏闇之後。」

劉禪不是英雄,也不是梟雄,似乎也不是暴君,他是不是昏君,筆者不敢妄下結論,但說他是弱君,筆者是持贊同意見的。

如何正確評價劉禪,筆者認為不能僅憑「樂不思蜀」一句話而將其一筆抹殺,畢竟在後漢三國亂世當四十一年皇帝,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但是我們細看三國正史,還有一些問題難以得出準確答案:如果諸葛亮不是鞠躬盡瘁耗盡心血,而是像司馬懿那樣活到七十三歲,能否北定中原還於舊都?一統三國之後,諸葛亮跟劉禪的關係,會不會發生變化?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