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解釋投降曹魏的真正原因 讀了很讓人深思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劉禪解釋投降曹魏的真正原因 讀了很讓人深思

讀三國,有許多人責備劉禪過早投降,認為劉禪無情無義無理想,只會知道享受,但有誰會替普通的老百姓想過,因為劉禪的投降,挽救了無數人的性命。

關於劉禪投降的經過是這樣的:漢中失守後,蜀軍主力在姜維率領下退守蜀北要地劍閣,與魏軍主力鍾會部十餘萬人進入相持狀態,魏軍西路統帥鄧艾向鍾會建議,趁蜀軍主力盡在劍閣之際,以魏軍一部從側翼陰平繞道,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翻越無人可走且人跡罕至的陰平山路殺向蜀國都城成都。此項計劃得到鍾會批准後,鄧艾率本部人馬,歷經20餘日,鑿山通道,造橋修道,期間糧草斷絕,加之翻越高山攀爬懸崖,官兵死傷減員無數,儘管如此,鄧艾仍率殘軍翻越700餘里的無人之地,隨後奇襲江油,蜀軍守將馬邈猝不及防,以為天兵下凡,不戰而降,後鄧艾再破蜀軍於綿竹關,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戰死,魏軍隨即兵臨城下,劉禪率百官投降,在前線苦戰的的蜀軍姜維部成為無主之軍,蜀漢滅亡。

千百年來人們每讀到這段歷史,皆深感不可思議,漢中雖已失守,但大本營四川蜀地仍在蜀國實際掌握之中,且蜀軍主力尚在,魏軍主力亦被牽制,成都城外的魏軍也僅此鄧艾一部,雖然蜀國連年征戰,人員凋敝,但在主力尚在劍閣的情況下,成都內外的駐守蜀軍仍然不在少數(城破投降時城內披甲之士仍有數萬,戰鬥力不見得怎麼樣,但守城不應該有什麼問題),與魏軍尚有一戰的可能,翻盤的幾率亦不是沒有,在此等情況下,後主劉蟬居然選擇投降,實難理解。劉禪當政數十年,雖碌碌無為平平談談,也有親小人寵宦官的錯誤舉動,但畢竟也沒犯下大奸大惡之罪。若無投降此舉,劉禪會與歷史上的大部分皇帝一樣湮沒在浩瀚的中國歷史長卷中,可就因為有了這投降的一筆,也讓劉禪千百年來背上了軟弱無能的罵名。

至於劉禪為什麼要投降,民間的說法很多,爭議很大。那麼劉禪自己是怎麼解釋的呢?

劉禪說:「汝獨仗血氣之勇,欲領滿城流血耶?」

這句話包含著劉禪些許的心理宣洩——他已經厭惡了戰爭,厭惡了這些打著冠冕堂皇理由的戰爭!無緣無故死了那麼多親人和百姓。

這或許聽起來挺不可思議的,但劉禪治理蜀國四十餘年,少有臣子叛亂,而蜀國有難時,不少臣子都願為劉禪上戰場可見君臣關係不錯(魏國後期就是反例),

例如霍弋(霍峻子)張紹(張飛子)鄧良(鄧芝子)都是劉禪心腹,可以看出劉禪是比較重情的,而綿竹關一戰可能把劉禪嚇傻了,一下死了這麼多重臣,尤其諸葛一家幾乎斷子絕孫,只剩一個年紀還小的諸葛京,張飛家也僅剩一張紹,不要說他,一般人一下死了這麼多親戚心裡肯定也很難過(尤其是對諸葛亮肯定很有愧疚感),

更重要的是蜀國已經無力再戰了。

劉禪原本有與魏國一決死戰的心,從他命令諸葛瞻率蜀軍防守綿竹關就可以看的出來,他還是對蜀國抱有希望的,

但此戰卻成為蜀漢亡國最壯烈的一戰,綿竹關之戰,諸葛瞻(諸葛亮之子)帶領其子諸葛尚,張遵(張飛之孫)、尚書郎黃崇(黃權之子)、李球(李恢之侄)守綿竹戰鄧艾,

原本劉禪的意思是叫他防守(劉禪還對霍弋說成都自有準備,你不需出兵,可見其信心),但不知為何諸葛瞻突然小宇宙爆發,開城門與鄧艾一決死戰,結果,全部都壯烈犧牲了,

這些人原本都是蜀國的明日之星,尤其是諸葛瞻(劉禪駙馬,且很受蜀國人歡迎),簡直是蜀國的希望,但卻戰死了,這成為壓倒劉禪希望的最後一根稻草,試問就算劉禪成功驅逐魏軍,蜀國還有希望嗎 ?人都死光了,蜀國經此一戰,將沒了兵沒了,再撐下去也是苟延殘喘,更別說中興大漢了。

在當時的情況看來,要打贏這場戰爭的機會還是很小的,雖說北還有姜維,南有霍弋,東有羅憲,但其實若姜維南下救成都,鍾會無人抵擋就可以領大軍南下,到時候,姜維很容易被夾擊,所以還不如在北方堵住鍾會,而霍弋,羅憲經驗又不夠,能否打敗後期魏國戰神鄧艾我很懷疑,容易被圍點打援,再說鄧艾就算攻不下成都,但蜀國北方已失守,鄧艾只要在守住蜀國北方或與鍾會夾擊姜維,再領魏國大軍攻蜀,也不是難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