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國時期的諸葛亮與司馬懿鬥智故事,被評書與演義得很多,也向來為人所津津樂道。而這其中又以諸葛亮的「空城計」最為耳熟能詳,「空城計」向來被認為是諸葛亮智高司馬懿一籌的傑作。不過卻有些人將之解讀為司馬懿勝過諸葛亮,認為司馬懿識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司馬懿之所以不取諸葛亮,乃是其「養寇自重」的韜晦之策,司馬懿正是靠此策略,才有後來的司馬氏江山。
其實,這種解讀極其荒謬。首先,諸葛亮的這「空城計」並不見載於正史,也不具備時間上的可能性。這場「空城計」爆發在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期間,即緊隨著那場著名的戰事「街亭之戰」。「街亭之戰」發生於228年春,史載:..諸葛亮圍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應亮。帝(曹睿)遣真(曹真)督諸軍軍郿,遣張郃擊亮將馬謖,大破之。安定民楊條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進軍圍之條謂其眾曰:「大將軍自來,吾願早降耳。」遂自縛出,三郡皆平。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的曹魏主將是曹真與張郃,而據《晉書》載:..太和元年(227年)六月,天子詔帝(司馬懿)屯於宛,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初,蜀將孟達之降也,魏朝遇之甚厚。帝以達言行傾巧,不可任,驟諫,不見聽,乃以達領新城太守,封侯,假節。達於是連吳固蜀,潛圖中國...
司馬懿在227年六月被任命為都督荊、豫二州(今湖北、河南一線)軍事,並於228年春平定了孟達之叛。司馬懿是絕不可能分身於一兩千里之外,而同時指揮兩場戰事的。
所謂的諸葛亮「空城計」,也僅出現於評書演義中,是用以說明諸葛亮智高司馬懿一籌的。而在評書演義中,諸葛亮的智慧就是最高值。所以,也就更不存在司馬懿看破「空城計」之說。用評書演義去解讀歷史,是對歷史的不精熟,容易鬧出笑話。而回歸到評書演義本身,一旦突破作者的預設,而曲解本意,也就更無任何意義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