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曹操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公元268年11月,隨著蜀漢後主劉禪投降,存在了四十二年的季漢政權正式宣告結束。同時,季漢的滅亡也標誌著紛紛擾擾的三國亂世開始進入最後的收尾階段。三家逐鹿的時代即將終結,魏國雖風光一時但是最後的贏家已經初顯……不過,為什麼魏國選擇先滅蜀而不是滅吳呢?
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蜀國最弱。俗話說得好,柿子要挑軟的捏。三國末年,魏國雄踞中原、披甲百萬、人口眾多、兵精糧足、守土一方。吳國據守東南、土地富庶、文修武備、國勢不弱。只有蜀國龜縮蜀中、國庫空虛、民不聊生、青黃不接。假如你是魏國統治者,現在你打兩個打不過,打一個綽綽有餘,是先打強的那個讓自己實力損耗嚴重還是先秒殺掉弱的那個最後集中精力對付吳國呢?這個,很顯然,要先打弱的。蜀國弱在哪裡呢?弱在很多方面。以下依據相關資料做簡要分析。
第一點,國力虛弱
在古代,衡量一個國家的國力是否強盛,人口是最重要的衡量標準。人口代表的稅收、生產量、人才選拔的基礎,所以也就象徵著國力。
蜀國人口:漢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在籍戶口分別為二十萬戶與九十萬人,經諸葛亮治蜀,至蜀亡時(263年)共有1082000人,其中戶數二十八萬、民數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官吏四萬。學者考慮未納入戶口統計的兵籍、吏籍、漏籍、蔭戶、佃客及少數民族等不納入統計的人群,而認為蜀漢約有400萬人。
吳國人口:漢代長江以南的大城市只有吳、山陰等少數幾個,這時增加了建業和武昌兩座大城。吳、會稽、山陰、江陵和夏口等城市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由於東吳大力招撫北方南來的人民,以及強制原來住在皖、贛、浙、閩山區的山越人民出山務農和當兵,再加上60年來沒有經過大的戰爭破壞,人口增殖很快,耕地開闢較多。
到吳亡時,孫吳在籍人口有2562000人,其中戶數五十三萬、官吏三萬二千、士兵二十三萬、後宮五千餘人、民口二百三十萬,學者考慮未納入戶口統計的屯戶、軍戶、吏戶、隱戶以及被世家門閥蔭庇的部曲、佃客等人群,認為有550萬人以上
吳國不僅是人口多於蜀國,而且地方也比蜀國大,糧食產量也是相當不俗,中國的東南方一直是風調雨順、土地肥沃、四季豐收、糧倉豐盈的好地方,即使是尚未完全開發的東南末年也不是窮地方。
第二點,國君差距。
蜀國和吳國的另一點差距就是君主的差距。
在蜀漢瀕臨滅亡的時間裡,吳國皇帝是孫休,也就是吳景帝。孫休在位期間,頒布良制,嘉惠百姓,促進了東吳的繁榮。
陸機曾說:「景皇聿興,虔修遺憲,政無大闕,守文之良主也。」
這可比那位兵臨城下時「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投降後又「此間樂,不思蜀也。」的劉禪強了許多。
胸無大志的劉禪也是促使魏國先攻打蜀國的一個重要因素,畢竟劉禪的存在讓蜀漢難以君臣同心。
魏國先打蜀國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考慮到了吳國是否能來救援蜀國。因為三國亂世是三個國家的爭霸,每個國家都試圖維持一種戰略平衡,如果蜀國因為魏國而面臨滅國的的風險,吳國勢必要發兵救援以免蜀國滅亡而唇亡齒寒。如果魏國打吳國,蜀國也會來支援吳國,但是魏國不能迅速碾壓吳國,很可能有一段僵持時間,這段時間拿不下就要面對蜀國和吳國的兩國夾攻,這樣可能就被迫撤退了。
打蜀國就不一樣了,蜀國的國力經過連年北伐已經無比空虛,魏國三路大軍伐蜀,吳國也派軍隊來救援了,但是,蜀國滅亡的速度遠遠高於援軍的行軍速度。也就是說,魏國打蜀國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魏國打蜀國能在吳國軍隊到來前結束戰爭,然而打吳國卻不能在蜀國軍隊到來前結束戰爭。
其實蜀漢並非一直是最弱的,即使是夷陵慘敗之後,在丞相諸葛亮的休養生息下,蜀漢也曾恢復繁榮,但是在不斷北伐中,蜀漢還是漸漸虛脫了。北伐並非沒有勝利,但是局部的勝利改變不了大體的失敗。所以蜀漢實力漸漸變成三國最弱,也就不難明白為什麼魏國先打蜀漢了。